南北方冬至(南北方冬至有何不同)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冬至,南北方地区习俗有什么差别?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南北方 冬至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一句话······
在南方地区,冬至吃汤圆。
在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
笔者虽然是南方人,但曾经在北方生活过,大致也知道北方一些传统习俗。
先说北方吧。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
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据说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
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普通百姓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都好了。后来每逢寒冷的冬至,人们就模仿这种做法——“捏冻耳朵”,久而久之就称它为“饺子”。
在北方,流传着一句民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饺子
当然,冬至也有吃馄饨的。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
为什么吃馄饨呢?
据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在匈奴部落中,有“浑氏”与“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暴。连大冷天都没有停止袭扰,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在冬至那天,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和“屯”的谐音,叫做“馄饨”。老百姓吃馄饨,祈求战乱平息,年年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此,冬至这天吃馄饨成了民间习俗。
馄饨
馄饨是北方地区普遍叫法,到了南方,各地区叫法又不同。
福建叫“扁肉”;广东称“云吞”;湖北叫“包面”;江西称“清汤”;安徽叫“包袱”;四川叫“抄手”;新疆称“曲曲”;台湾叫“扁食”;英语称“Wonton”。
南方人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呢?
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没亮,家庭主妇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
南方的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包上花生或芝麻糖馅做成的。这样,吃了汤圆耐饿,可以熬过冬至这一漫漫的长夜。
当然冬至吃汤圆,还有表示太阳逐渐回来,期盼春暖花开祈福之意,也寓意着阖家团圆,事业圆满之意。
南方有“吃了汤圆长一岁”的民谚。
汤圆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这句在江南流传甚广。
在寒冷的冬至,清晨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一股暖流遍布全身,迎接冬天的来临。
当然,在南方,冬至也不是都吃汤圆,也有吃糍粑的习俗。
据传与纪念伍子胥有关。
在一个寒冷的冬至,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天寒地冻,眼看城墙内的人已经断粮了。人们想起伍子胥建造城墙时,用蒸煮熟的糯米压制成“砖块”砌厚墙。于是,大伙刨开部分“糯米砖墙”,捣碎后,重新蒸煮,大家分食,渡过难关。
糍粑
因此,捏成圆团的糯米丸子要在捣碎的花生上“滚”几圈,捣碎的花生颗粒呈黄色,表示沙土的颜色。
冬至吃糍粑,流行于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据说河南的潢川、江西的九江、福建的南平最为盛行,而广西梧州的做法又比较特别。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冬至,南北方地区习俗有什么差别?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