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朔城区历史由来简介(山西朔州朔城区历史由来介绍)
导语:山西朔州朔城区历史由来
朔州市朔城区位于山西北部雁门关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º-112º44'25"。北纬39º7'16"-39º28'27"。境域北起黑驼山与平鲁区交界,南至紫金山与宁武、代县、原平县相邻,东到东榆林与山阴县接壤,西至兰家窑与神池县毗邻。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36公里,距首都北京502公里。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是朔州市府所在地。
境内交通便利,北同蒲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同太公路、大运公路纵横境内。
朔城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高粱、谷子、黍、玉米、绿豆、山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种蔬菜。
2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栖居生息。夏商时。朔城区为楼烦地。
春秋战国时期,为狄人所居。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攘地西北,置云中、雁门、代郡,朔县地属赵国的雁门郡。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筑土城养马,故名马邑。后置马邑县,属雁门郡。
西汉袭秦制,称马邑县。新朝王莽改马邑县为章昭县。东汉初称马邑县,属并州雁门郡。东汉末年废县。
三国、西晋均称马邑县,俱属并州雁门郡。永嘉六年(312),马邑地属代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太元元年(376)代国亡,马邑先属前秦,不久归后燕。
北魏初,马邑为京畿内地。太和十七年(493)隶属恒州。北齐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马邑故城。同年置招远县,隶朔州广安郡。北周仍称招远县,为广安郡治。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升置朔州总管府。隋大业初,废朔州总管府,罢朔州,置代郡,后改为马邑郡,辖鄯阳(今朔城区)、云内(今大同市口泉附近)、神武(今朔城区神武村)、开阳(今神池县境)四县。唐代称鄯阳县,为朔州治,属河东道。
武德四年(621)改马邑郡为朔州,辖鄯阳、常宁两县。开元五年(717),于鄯阳县城东三十里的大同军城(贞观年间置)另置马邑县(故治即今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隶属于朔州。天宝元年(742),复改朔州为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马邑郡置朔州。
五代后唐称鄯阳县,为朔州治。同光元年(923),设在金河县的振武军被契丹军占领,徙治朔州。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把包括朔州、寰州在内的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
辽代称鄯阳县,为朔州治,属西京道。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升朔州为顺义军,领鄯阳、马邑、广武三县。
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将朔州归宋,改为朔宁府。金天会三年(1125)又为金国占领,仍称鄯阳县。
元代称鄯阳县,为朔州治,属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明代称朔州。洪武二年(1369)废鄯阳县并入朔州,朔州领马邑一县,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清代称朔州,初属山西省大同府。顺治十六年(1659),裁朔州卫并入朔州。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朔州和马邑县。嘉庆元年(1796)马邑撤县为乡并入朔州。
民国元年(1912)改朔州为朔县,属山西省行政公署。民国三年(1914)设雁门道,朔县隶属雁门道。民国六年(1917)废道,朔县直属山西省政府。1937年属山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署。
1940年朔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十一专员公署,同年9月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次年朔县属第五专署。1942年朔县属晋绥分区第五专署,由绥察行署代管。1946年朔县解放,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第五专员公署。
1949年朔县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员公署。1952年朔县属山西省雁北专员公署。1958年朔县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朔州建市,朔县改称朔城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