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为什么叫太监为什么说宦官不等同于阉人呢(为什么宦官权力大)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宦官为什么叫太监?为什么说宦官不等同于阉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宦官为什么叫太监?为什么说宦官不等同于阉人呢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宦官。一说起宦官,大家都会说,这是一群遭受了宫刑的,被阉割的人,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宦官并不等同于“被阉割的人”。
宦官又叫太监,为什么叫太监呢?因为在明朝,宫廷当中被阉割者能够担任的官职一共有二十四个,这个二十四个职位都叫做“某某监”,比如习礼监、御用监、内官监,所以担任这些官职的被阉割者就被统一叫成了“太监”。
那么我们再看,为什么古代这些遭受宫刑的人要被叫做宦官呢?对于宦官这个词,史书当中有一句很早,而且很经典的叙述,那就是《后汉书》当中记载的:“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大家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和我们日常的认知不太一样?《后汉书》说,从东汉光武帝之后,宦者才开始全部由被阉割者来担任,那也就意味着在光武帝之前,所谓的宦者是由普通人担任的,并没有要被阉割这一说。
那我们就来看看,在最开始的时候,宦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在《左传》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宦三年矣,不知母之存否”,这里的宦明显不是“宦官”的意思,所以在中国古代,“宦”可以解释为“学”或者“仕”,而且在古代,“学”和“仕”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时人们学习的很少是某种知识,而是技能。而想要学习某种技能,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到办事机关当中任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比如一个人想要学习宫廷礼仪和相关事务,那最便捷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到宫廷当中去担任侍卫,一边担任起维护宫廷秩序的职责,一边学习宫廷内部的种种规则。
在最开始,这些类同于今天“公务员”一样的,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人,就被叫做宦,但是在古代,很多人都想成为“宦”,因为成为了宦,就有机会成为官,换言之,这是通往富贵的第一步,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个现象,就是宦的数量急速增多,所以当时的宦就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有工作可做,有技术可学的宦,另一种则是空有宦的名头,却无实际的职务可以做,或者只替上司办理个人私事。
这么说或许有些不太容易理解,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古代非常常见,比如说,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臣,叫做嫪毐,他因为和秦始皇的母亲通奸而被人所熟知,《史记》在介绍这个人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叫“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人想到嫪毐家中担任门客,替他办事儿,这里的“求宦”明显不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一种“正职公务员”,而带有很强的私人性质。
像嫪毐这样的大臣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门客和舍人,那么皇帝自然也可以有,在东汉光武帝之前,皇帝的舍人并不一定都是被阉割的人,而到了光武帝之后,则统一任用阉人,这就是《后汉书》里“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的解释。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为什么皇帝为什么要选择任用被阉割的人做自己的舍人呢?其实这种风气最早出现在贵族当中,贵族们担心舍人与自己的妻妾有染,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而后这种风气传入宫廷,皇帝的舍人就也都用阉人了。
到了后来,有一些地位卑贱,生活苦难的底层人民,想要摆脱穷困的生活局面,到贵族家中或宫廷当中任职,于是便自行阉割。其实早在隋文帝时期,所谓的宫刑就已经废除了,所以在此之后,但凡做太监的,都是自行阉割,以至于当时民间还发展出了专门帮人阉割的职业。而两汉时期尚且还有宫刑,但是当时大多数人也都是自行阉割,东汉时候的宦官,就专门用这些人了。自此之后,“宦官”就成为这种人的专称,而失去了本来的“一边学习,一边任职的人”的本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宦官为什么叫太监?为什么说宦官不等同于阉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