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唐诗精选——《山中》王勃(王勃的古诗山中)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唐诗鉴赏漫谈(第四期)王勃《山中》:自古诗人皆入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唐诗精选——《山中》王勃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唐诗精选——《山中》王勃(王勃的古诗山中)

《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

一、三尺微命,客游巴蜀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关闭了一扇窗。

在一般学子还在埋头苦读的年纪,王勃未及弱冠,便步入仕途,而且直入天子之家门。

可惜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两年,因为高宗对《檄英王鸡文》的上纲上线,王勃被逐出了长安。转眼之间,大好前途化为泡影。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官场,这就是政治,和才华无关。

沮丧而又迷茫的王勃,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时,他想起了送杜少府所去的蜀川。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只有19岁的王勃,踏上了游历蜀地的旅程。他从长安启程,南游入蜀,此后更是客居蜀川长达三年之久。

蜀川不仅收留了王勃的失意,还成就了他的诗歌。

在初唐文坛,诗赋未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之风——婉媚迤逦,毫无生气。而蜀川之行,彻底颠覆了王勃的诗文品格。

经过巴山蜀水的涤荡,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创作题材得以扩展,从宫廷台阁转向自然风物,在文风上一扫六朝遗留下来的轻艳、萎靡,走向自然、壮美、开阔。

“自古诗人皆入蜀”, 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蜀地为王勃的诗文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也留下平生最难忘的经历。

王勃留存下来的180多篇诗文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在这里完成的。

二、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在《入蜀纪行诗序》里,王勃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上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实际上,内心是极为愤懑和复杂的。 一则前途迷茫,二则思念家乡。

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郁,其实西南的风物也为王勃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始平晚息》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普安剑阴题壁 》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秋日别薛华》

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涧底寒松赋》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登玄武旅眺》

离亭北望,烟雾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绵州北亭群公宴序》

这期间,王勃的诗歌题材主要是羁旅行役和生命感悟,最为著名的就是这首《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此诗写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

诗题“山中”点明诗人所处的位置,起句便不同凡响,气势非凡。

王勃登临蜀山,远远望去,江水仿佛已经停滞。

这景象撩拨起离人倦游的思绪,原已积蓄在心中的悲哀又重新涌起,情因景起,景又生情。

长江悲已滞

“悲”本是王勃之悲,这里却说长江之“悲”;

“滞”本是王勃之滞,这里却说长江之“滞”。

长江之水被情感化、主观化,因为感染了诗人的愁绪,所以停滞不流。一静一动之变,反衬出诗人内心始终难平的悲伤。

万里念将归

“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点出诗人“悲”的原因:身在异乡,想要回家,却只能遥望这万里山川,写尽了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

“已滞”是漫游异乡的客子之“悲”, “将归”是牵挂家人,或者被家人牵挂之“念”。所以,“悲”、“念”二字,是全诗之眼。

宋玉《九辩》有:“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王勃在这里化用了宋玉的句意,表达了身在异乡的伤怀,又不着痕迹。

况属高风晚

第三句“况属高风晚”,转为写物候。远行思归之情原本已令人不堪其苦,又何况在这深秋的傍晚呢?

高风指秋风。南朝梁元帝《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秋风是最能够引起惆怅情绪的,这是自然景象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历代诗人常用秋风来衬托悲凉凄苦的心境。

王勃在“高风”后加一“晚”字,既表秋深也表天晚,不仅丰富了意象,而且造出新境,因为秋天和黄昏是最能引起人们种种怅惘愁绪的两个时刻。

句首一个“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波浪瞬间起伏。

山山黄叶飞

最后一句“山山黄叶飞”,能隐约看到他叔公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影子。但两首诗的布局完全不同,《野望》是先景后情,而王勃是情在景中。

“一叶而知秋”。树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灵敏,黄叶飘零是深秋独有的意象。“山山”叠词的运用,描绘了一个旷远辽阔的悲凉意境。诗人笔下的黄叶,既有眼前看的,也有心中想的。

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却渗透了浓厚的感情。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彷徨心境 、孤寂旅况的象征。

读罢此诗,眼里只有凝滞不流的江水,叶落纷飞的远山。言语虽尽,诗意不尽,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历史没有为王勃提供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让他去挥洒,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处处碰壁。

但不得不说,情感丰富,还会写诗的人,真的很了不起。

是时候回长安了。

写这首诗的同一年(672年),王勃结束了三年的蜀川漫游,返程长安。

正在打点行囊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人生中最后一次苦难和最后一次辉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唐诗鉴赏漫谈(第四期)王勃《山中》:自古诗人皆入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