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有攻击性的武器(攻击力最强的武器)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盘点一些天生就有“攻击武器”的“剑客”类型动物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有攻击性的武器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现代奥运会上就设有男子花剑、佩剑等比赛。

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进行搏斗所使用的工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剑由最初的石制、骨制发展到青铜制、铁制,最后到钢制,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动物世界的“剑客”们拥有的也是千锤百炼的利剑——它们头上的角以及其他衍生物。只不过它们的利剑并非用炉火锤炼,而是在长期的残酷的生存体验中获得的,是一代代优势基因遗传的结果。因而更加准确有力,一击致命。

“剑客”列传

在无脊椎动物中,最具有资格被称为“剑客”的当然是那些头上长角的犀金龟类甲虫。犀金龟亦称独角仙,头部和前胸背板大多有明显突出的分叉角,形似犀牛角,故得名。犀金龟的外貌威猛,是甲虫中的霸王,有的种类体型很大,例如象独角仙的体长可达12厘米。因为头上的角是雄虫们用来争夺配偶、进行战斗的武器,所以仅为雄虫所特有。在犀金龟求偶的季节里,一旦两雄相遇,就要用这根奇特的角进行格斗,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拼命地用自己的长剑将对手挑起来,然后再狠狠地掀翻在地上。有时候,它们会像推土机一样展开地毯式攻击。

海洋中的“剑客”首推剑鱼。它的上颌向前突出,骨质坚硬,如同长着一支利剑,既坚固,又锐利。剑鱼不仅游泳速度十分惊人,性情也十分凶猛,常窜入鱼群,用头前的长“剑”刺伤它们,在汪洋大海中横冲直撞,连有“海中霸王”之称的虎鲸和噬人鲨都会退避三舍。

背上长着一张风帆的旗鱼的上颌也像利剑一样向前突出。它也是游泳速度奇快、性情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闯入鱼群之后,就用像剑一样的上颌东刺西砍,将鱼群冲得七零八落。

在其他海洋动物中,栖息在北冰洋寒冷海域中的一角鲸是惟一的“剑客”。雄性一角鲸的左上颌齿呈螺旋形向前伸出,形成长剑状,长度足有体长的一半,突出在前面。仿佛头上的一只怪“角”,因此得名一角鲸。中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的君主、教皇都曾把它作为“魔杖”。一角鲸的“利剑”并不是用来取食,而只是雄鲸之间争夺雌鲸时的一种争斗武器。经过激烈的角斗的优胜者,自然可以得到“妻妾成群”的奖赏。

不过,动物世界中真正的“剑客”还是属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因为它们具有真正的“利剑”——头上的角。它们的角都是头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产物。表皮产生角质角,如牛、羊的角质鞘及犀牛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质角,如鹿角。哺乳类的角可分为洞角、实角、义角羚角、长颈鹿角、表皮角等五种类型。

轻灵飘逸的“花剑”

花剑又称轻剑。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欧洲盛行决斗。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击剑的爱好和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一种剑身较短而轻,横断面为长方形,剑尖用皮条包扎的新型剑被设计出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广泛开展,这便是现在花剑的雏形。现在的花剑为完全的刺击武器,剑身柔软,剑条用弹性钢材制作,剑的顶端有一个类似开关的弹簧剑头,当受力超过500克时,裁判器上会立即显示击中的信号。

鹿类的头上长有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无角鞘,既是性的装饰品又是种内竞争和种间御敌的兵刃。大多数种类的鹿角是分叉的,有的很大,甚至非常复杂,姿态也十分优美,是名副其实的“花剑”,而鹿类动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动物中的“花剑选手”。

大多数鹿类的雌兽无角,小型鹿类的角一般较细而短小,如黑麂、赤麂、小麂、毛冠鹿等。而麋鹿、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坡鹿等大型鹿类的角通常十分雄伟。梅花鹿的角上共有4个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

白唇鹿除角干的下基部呈圆形外,其余均呈扁圆状,特别是在角的分叉处更显得宽而扁,所以又有扁角鹿之称。坡鹿的角有一个较大的眉杈,向前长出,然后稍微向上弯曲,而主干则先向后,然后再弯曲向上,并向前伸展,坡鹿也因此被称为眉权鹿。

驼鹿的角是鹿类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很像仙人掌,在前方的1/3处生出许多尖叉,最多可达30~40个。

驯鹿是惟一雄兽和雌兽均有角的鹿类,但雄兽的角更大,长度可达150厘米。粗壮的主干向后、向上和向前延伸,然后扩张形成扁平的掌状,十分优美。

鹿类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新生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嫩皮,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著名的鹿茸,也叫茸角。继续长到8月以后,鹿茸就逐渐骨质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渐脱落,整个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动脱落,重新长出鹿茸。

鹿类是由一头雄鹿占有“妻妾群”的动物。为了取得交配权,成年雄兽就必须进行争斗。原先占群的“领主”如果发现有其他的雄兽向雌兽靠近,就会“扬眉剑出鞘”,立即用头上巨大的角去拦阻,并大声咆哮,于是一场激烈而壮观的格斗便在所难免。

有趣的是,两个争当“领主”的“剑客”也不是每次都要斗个你死我活。它们常常首先进行“预赛”,通过互相吼叫,或者前后走动,从近距离中通过角的显示和身体接触来评估对手的实力的方式,进行“仪式化”的争斗。

较弱的一方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常常是一跑了事,胜者也不去追赶。雄兽在评估对手时,其依据是相当直接的能力指标——体型和力气等。

雄兽只有在无法正确评估,需要进一步试探的情况下,才会迈向下一个阶段。这一点倒是与花剑运动的起源有相似之处,当时就是为了满足击剑在决斗中的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而设计的。

势大力沉的“重剑”

热衷于决斗的绅士和贵族从1885年开始,在练习时使用三棱形剑,交锋不限部位,这就是延续至今的重剑。奥运会比赛时使用的重剑为完全的刺击武器,长度与花剑相同,但比花剑重,剑杆也硬,剑身的横断面为三棱形,剑尖同样装有弹簧剑头,但需要当受力在750克以上时,裁判器上才会显示彩灯信号。

动物中的“重剑”选手自然非犀牛莫属。犀牛的体形十分威武,具有异常粗壮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着铠甲似的厚皮,体长最长超过4米,体重可达6吨,是仅次于大象和河马的第三大陆生脊椎动物。

犀牛的角与鹿角不同,属于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层的毛状角质纤维所组成,无骨质成分。它们是空心的,着生位置也很特殊,在鼻骨正中,双角种类的两角呈前后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后角生长在颌部,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犀牛共有5种,白犀、黑犀分布于非洲,都有两只角;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犀分布于亚洲,但只有苏门犀有两只角,印度犀、爪哇犀都只有一只角,也分别被称为大独角犀、小独角犀。白犀是体型最大的犀牛,它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后角较短,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

犀牛的性情十分凶猛,脾气出奇地暴躁,在原野里狂奔乱闯的时候,能碰倒碗口粗大的树,甚至无缘无故地向别的野兽挑衅,连大象也怕它三分,狮子见了也得退避三舍!

同鹿类一样,犀牛的角自然也是它们争夺配偶和保卫领地的武器。对于闯入领地的入侵者,它们就会以武力的方式去解决。两只犀牛先是“剑拔弩张”地四目相对,然后绷紧腿小步迈进,边走边把尾巴向上竖起,巨大的头摇摆着,角刺向空中,蹄爪抓着地面。犀牛在准备发起进攻时,则低下头,立双耳,摆出进攻的架式,用角去顶对方,甚至会把对方刺伤。

有趣的是,如果雌性犀牛接受了雄性犀牛的求爱,则通常会先用角使劲地刺雄性的肋部。雄性则柔顺地忍受着这种几乎要把它顶到地上去的爱抚,丝毫没有还手的意思。

劈刺具佳的“佩剑”

18世纪末,匈牙利人对东方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早期骑兵用的弯型短刀进行了改革,于剑柄上装配了一个弯月形的护手盘,在击剑时可以起到保护手的作用。后来,意大利击剑大师朱赛普·拉达叶利将它进一步改进,使它能在击剑运动和决斗中使用,并根据骑兵作战的特点,规定有效部位为腰带以上,这便成为现代佩剑的前身。奥运会比赛中所使用的佩剑是既能劈又能刺的武器,重量与花剑相同,长度要稍微短一点,剑条有刃有背,剑身横断面为梯形,剑尖为圆形,没有弹簧剑头。

牛类、羊类与羚羊类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角,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是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大多具有一定弯度,堪称动物世界中的“佩剑”选手。它们的角与鹿类、犀牛类的角都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通常在1岁以后长出,外边包着一层坚硬的角质套,套在骨质的角心上,并且随着角心的生长而扩大。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长有“洞角”的牛类、羊类和羚羊类也因之被称做“洞角”动物。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洞角”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洞角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而且不更换角质套。

牛类一般雌兽和雄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角较小,而雄兽的双角通常非常雄伟,弯度相当大,如欧洲野牛、美洲野牛、野牦牛、大额牛、印度水牛和非洲水牛等。最大的牛角是印度野牛的角,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75厘米。

羚羊类的角变化较大,形态各异,大多数雌雄均有角,也有不少种类仅雄兽有角。体型较小至中等的羚羊的角一般比较短、细而直,竖直向上,如小羚羊、岛羚、石羚、侏羚、岩羚、苇羚、水羚、驴羚、短角羚、黄羊、瞪羚等,体型中等至较大的羚羊通常有长而扭曲的角,如薮羚、紫羚羊、林羚、马羚、长角羚、旋角羚、狷羚、白脸牛羚、黑尾牛羚、黑斑羚、苍羚、鹿羚、细角羚、红额羚、鹅喉羚、跳羚等。但也有许多种类,尤其是体型较大的种类的角十分奇特,如大羚羊的角稍微向后伸展,下段呈螺旋形。大弯角羚雄兽的角长而呈螺旋状扭曲。

长角羚的角很长,稍微向后弯曲,基部有一条狭窄的黑色条纹与鼻梁上的一块大黑斑连结在一起。四角羚的头上有4个竖直向上的短角。

野生的羊包括绵羊类(盘羊、大角羊、白大角羊、摩弗伦羊等)、

山羊类(野山羊、北山羊、西班牙山羊和捻角山羊)、

半羊类(岩羊、蛮羊和塔尔羊)、羊羚类(鬣羚、斑羚、臆羚和雪羊)、羊牛类(羚牛和麝牛)和高鼻羚羊类(高鼻羚羊和藏羚羊),一般雌雄都有角。与牛类和羚羊类相比,羊类的角的形态更加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藏羚羊只有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山羊类中,最有趣的是捻角山羊的角,像开软木塞的螺旋锥一样向上卷曲。最雄伟的是北山羊的角,长度一般为10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147.3厘米。角的形状为前宽后窄,虽然并不盘旋,但弯度一般也达到半圈乃至三分之二圈,却像两把弯刀,倒插长在羊头上,真是威风凛凛,大有“挥剑成河”之势。

野生绵羊中的盘羊是体形最大的羊类。盘羊雄兽头上那一对粗壮的弯角是它最为突出的形态特征。盘羊的角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有的盘曲程度甚至超过360度,角的基部一段特别粗大而稍呈浑圆状,至角尖段则又呈刀片状。其中分布于我国新疆帕米尔高原、天山西部的盘羊就是十分著名的“马可·波罗羊”,由于杰出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它有所记述而得名。它的角的长度无与伦比,最高记录竟达到190.5厘米。

在牛类、羚羊类和羊类的发情交配期,雄兽之间首先要经过一段逐偶斗争,打破了平日和睦的气氛,其激烈程度也堪与大型鹿类相比,使山地林间充满了“刀光剑影”。它们将角作为自卫武器的情况也很常见。麝牛遇到敌害时,成年个体便头朝外排成半圆形阵,将幼仔置于圈中,雄兽居中,由长着锋利长角的雄兽列阵以待,以角向敌,虽有一两头被击倒,也不四散逃命。在合群防守时,狼群虽然也会联合起来进攻,但是往往难以得逞。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盘点一些天生就有“攻击武器”的“剑客”类型动物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