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交流也要用超声波吗?为什么?(蝙蝠依靠超声波)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蝙蝠母子之间是用超声波交流的吗?它们是如何识别自己孩子的?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蝙蝠交流也要用超声波吗?为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抛开病毒不谈,野生动物其实是无罪的,虽然蝙蝠身上带有大量病毒,其实除了蝙蝠以外很多动物都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只是它们适应性强,免疫系统比较特别,那些病毒于它们无碍。
最主要的是它们远离人类,各得其所互不侵犯,由于这次事件,让蝙蝠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蝙蝠也是有过人的一面的就比如,蝙蝠妈妈是如何照顾刚出生的蝙蝠幼崽的!
刚出生的小动物们用它们的身体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如同人类婴儿的哭声、笑声一样,来引起妈妈们的注意。它们的声音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暗示危险向妈妈求救,表示饥饿要妈妈哺乳,或者让妈妈找到它们。这些声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人类或普通动物能够听到的可听声。
那么,用超声波“说话”的蝙蝠幼仔具有怎样的声波特点,蝙蝠妈妈和小蝙蝠之间又是如何交流的呢?蝙蝠中很多种类都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一般聚成群体,初生的幼仔更是大量聚集在一起,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而通过基因标志法研究发现,蝙蝠一般只哺乳自己生下的或有亲缘关系的幼仔。那么,蝙蝠幼仔是如何引起自己妈妈注意的?蝙蝠妈妈又是如何在一大群幼仔中识别自己的孩子的?蝙蝠母婴之间是如何交流的?……这些都成为一系列有趣的话题。
蝙蝠的母婴识别与交流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由于其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还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蝙蝠通常一年产仔一次,每窝产1个到4个幼仔。幼仔刚出生的时候身上不长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视、不能听,所以按种类的不同幼仔必须得由它们的妈妈照顾5周至5个月不等。
蝙蝠的母婴交流就是蝙蝠妈妈和幼仔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对幼仔的保护、哺乳、教育和母性拒绝行为、以及母婴间的相互梳理、玩耍等亲近行为。刚出生的幼蝠与母蝠更多地利用气味进行相互识别。出生1周的幼蝠整日附着在母体上,后足紧紧抓着母蝠的腹部,嘴含在母蝠腹部一对被称作假乳头的乳头状突起上。如果幼蝠身上的特殊气味受到破坏,母蝠就无法辨别出自己的孩子了,无论幼蝠怎样纠缠母蝠,母蝠都会拒绝或逃避。
随着幼蝠的成长,断奶之前的幼蝠与母蝠则主要通过叫声进行相互识别。这时幼蝠通常发出一系列可听声和超声波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声波,让自己的妈妈听到,使其在一大群幼蝠中找到自己。研究人员曾经通过实验对幼蝠和母蝠的团聚进行观察。他们发现,每天晚上7:30左右野外蝙蝠中的母蝠将自己的幼仔放在安全的地方,开始独自外出捕食。刚离开母亲的幼蝠不停地发出“嘎嘎”的叫声,待适应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安静许多。
直到晚9:30左右,母蝠捕食完毕飞近幼蝠群体时,幼蝠们又开始不断地发出“嘎嘎”的可听声,这时母蝠缓慢地在一大群幼蝠中爬动,寻找自己的孩子,而幼蝠也向自己的妈妈移动,直到母子“团聚”。母蝠接触到自己的孩子后,就用双翼将幼蝠抱在怀里。调整幼蝠的位置到最佳,以避免妨碍飞行,然后哺乳幼蝠。
动物双亲对幼仔的识别受幼仔年龄的影响。随着幼蝠的成长,母婴间的相互联系也会随之改变。在哺乳后期,母蝠对幼蝠变得十分冷淡,不再频繁地对幼蝠进行哺乳,很少接近幼蝠,而幼蝠却更加主动地靠近母蝠。比如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对一种蝙蝠科蝙蝠——伏翼蝠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幼蝠的生长,母蝠不再频繁地对其进行哺乳,较少接近幼蝠。另一种蝙蝠科蝙蝠——大耳蝠的哺乳行为也随着幼蝠的生长而逐渐减少。
在一一种菊头蝠科蝙蝠——马铁菊头蝠幼蝠中,其飞行之后的阶段,尽管幼蝠还主动地靠近母蝠,但母蝠始终拒绝或者逃避。
幼蝠的不连续叫声
在蝙蝠中,幼蝠叫卢被认为是具有标志功能的,幼蝠发出清晰的叫声通常用于吸引同种个体,有利于使母蝠在幼蝠群体中找到自己。根据超声波录音,显示出蝙蝠成体与幼仔的声波结构和波型存在着很大差异。幼仔主要发出不连续的叫声,声波主频率比成体低,声脉冲时间比成体长,谐波数比成体的多且声波结构不稳定,这种不连续叫声重复性通常很高,开始和终止时叫声比较尖锐。
通过对同母和异母所生幼仔的声波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幼仔的不连续叫声也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且主要存在于异母所生的幼仔之间,进一步说明其在“母婴”之别和交流中的主要作用。幼蝠的声音信号随其生长发育而变化,随着幼蝠逐渐长大,它们叫声的声波结构和特征逐渐趋向于成体的回声定位声波,可听声越来越少,直到它们长大后发出成熟的回声定位声波。
不同种蝙蝠的育幼方式不同
很多蝙蝠交配机制通常为一雄多雌,常在洞中形成族系,在同一族系内,雌蝠之间互相帮助育幼,比如一种叫做古巴黄昏蝠的蝙蝠就有种内共同育婴的现象。但是,还有许多蝙蝠只哺乳自己的亲生幼仔,比如当马铁菊头蝠和水鼠耳蝠的蝙蝠幼仔接近母蝠时,母蝠拒绝或逃避非亲子关系的幼蝠。
不同种类的母蝙寻找幼蝙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如马铁菊头蝠小于2周的幼蝠会发出某种叫声以引起母蝠的注意,母婴间通过这种信号来“团聚”;当雌绯鼠耳蝠捕食归来时,会爬到幼蝠旁边并用嘴轻触幼蝠,直至找到自己的幼蝠并进行喂养;墨西哥犬吻蝠母蝠除同时利用声波和嗅觉线索外,还根据空间记忆在栖息地中找到幼蝠。
由此可见,蝙蝠声波发育和母婴交流行为具有很大的种间差异。对不同种类蝙蝠的幼蝠声波和母婴交流行为进行研究,对于理解不同种蝙蝠的行为发育过程、种群行为的继承及后代的保护而言非常重要,是动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蝙蝠母子之间是用超声波交流的吗?它们是如何识别自己孩子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