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涩飞动的解释(迟涩行笔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唐代张怀瓘《用笔十法》中提到的“迟涩飞动”,是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迟涩飞动的解释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唐人张怀瓘在其所著《用笔十法》中了书法创作的十个法则: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 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这十个法则的解释大都容易理解,然而“迟涩飞动”一词却出现了争论。比如,于钟华在百家讲坛讲《书法档案》时,认为这两个词是“递进”的关系,声称它的意思是:“即便是迟涩的笔画,也要写得很飞动,更何况其他的笔画呢?”
他的说法对吗?其实,中国哲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精妙所在!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 和, 前后相随 ”又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武术理论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话。比如《太极张三丰》中所说:“刚则折,柔恒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熟悉古代书法理论的人都会知道,古代书论中也经常有类似的主张。唐人韩方明所说:“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苏东坡赞扬米芾的书法“风樯快马,沉着痛快”。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坠、飘二病。”这里的“轻”与“沉”,“便”与“涩”,“沉着”与“痛快”,“重”与“轻”,“实按”与“飞提”之间所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实就是“迟涩”与“飞动”之间的关系。
所以,“迟涩”与“飞动”并不是递进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做到越“沉着”越“痛快”,越“迟涩”越“飞动”!无“迟涩”则用笔“浮滑”“飘”,不“险劲”;无“飞动”则用笔“沉”“坠”,不“痛快”。这一点古人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怎样将“迟涩”与“飞动”相结合?刘熙载说“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又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作书须提的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这些话已经将“迟涩”与“飞动”相结合的方法说得很明白了。其关键就是要将提按的工夫做好,能利用毛笔的弹性将笔锋自然还原!所谓“自倒自起,自收自束”,“自为起,自为结”这些话语看着很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借力使力”,利用毛笔的弹性将笔锋自然还原!由于毛笔具有弹性,所以利用好这种弹性,越是向反方向使出更大的力量(“迟涩”),就能获得更强的推动力促使毛笔更快地前进(“飞去”)!这就像游泳时越是用力后蹬,就往前游得越轻快一样。书法术语称之为“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
于钟华最初认为唐人所讲的“迟涩飞动”这个词是矛盾的(“迟涩并不飞动”),后来又说自己在读哲学博士时接触到的列奥·施特劳斯的“隐微”理论后,终于懂得“迟涩”与“飞动”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上来,又称“字须写得飞动,不能有凝滞的现象,哪怕是横、捺这样的笔画也要飞动,这才是得法。”如此解释迟涩飞动,显得他并未理解“迟涩”与飞动之间所涉及到的“提”与“按”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附:张怀瓘《用笔十法》:
1.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2.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3.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4.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5.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有两字或三字组成的一个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6.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7.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8.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9.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10.随字变转:谓如 《兰亭》 “嵗”字一笔,作垂露;其上 “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唐代张怀瓘《用笔十法》中提到的“迟涩飞动”,是什么意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