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乐直须年少什么意思(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行乐直须年少,别来几度春风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行乐直须年少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公元1079年。
彼时,苏轼第三次经过扬州平山堂。
这座堂的修建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并在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附近,修建了此堂。
对于欧阳修而言,平山堂不仅是观赏风景之处,亦是他与三五友人小聚开怀的地方。
欧阳修和苏轼名列唐宋八大家,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当然,欧阳修是老师。
平山堂对于苏轼来说,再不是一个普通所在,而是沾染了诸多回忆,蒙上了诸多色彩。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当苏轼写下这样的句子之时,他其实是用一种最直白也最深沉的方式表述他和欧阳修之间的情谊。
因为,这句子原出于欧阳修的《朝中措》: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一、别来
苏轼写下“仍歌杨柳春风”之时,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老师兼挚友欧阳修。
欧阳修写下“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之时,自然也不是无缘无故。
不能不说的是,此词之所以被创作,为的是送别。
欧阳修从扬州被调离之后,他的朋友刘原甫被任命为扬州太守。
饯行宴席上,欧阳修作了这首《朝中措》,亦送亦别亦珍重。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词作起句就把目光放在一个极为高远的位置,这或许与送别的地方有关,或许与平山堂的自然地貌有关,又或许,与欧阳修想要一扫送别抑郁之情的目的有关。
更确切地说,这抑郁之情不仅仅是来自他自己,亦是来自现场的气氛,来自被送别之人那未可知的未来。
没有谁的仕途会一帆风顺,起起落落,兜兜转转,其实都是常态。
仕途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刘原甫如此,他名满天下的欧阳修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那又怎样?
俯瞰众山小,平山堂上,再高的山川,远远望去,尽皆可以被从容地审视。
山色有无中。
尘世的喧嚣,人间的波折,近看是难关,远看,便是风景。
平山栏高,晴空倚好,山色有无,入目皆妙。
能够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不单取决于位置,更取决于心境。
也因此,寻寻常常的堂前垂柳,可以在观景者的视野中跳脱出单薄的平面维度,有了纵向的时间延伸。
几度春风,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可以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别来,别来。
别来,仍有春风。
二、看取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何谓文章太守?
有人说既然说文章太守,意思已经很清楚,就是说这个太宗有双重身份——
不仅是太守,还且还妙笔生花,能文善墨。
这种解读是把文章和太守都当成名词,两者的关系是并列。
另外一种可能,把文章当修饰限定词,形容后面的太守。
简而言之,就是说这是一位善写文章的太守。
这两种解读,都可以和后面“挥毫万字”无缝衔接。
值得留意的是,“文章太守”虽然有“文章”和“太守”这两个关注点,但显然欧阳修把笔力都置于“文章”上。
相对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寻常的做法。
毕竟,太守这一身份相当尊贵,颇难等闲视之。
就算不大谈特谈,至少不应该直接略过。
但欧阳修偏偏就是略过它,说过“文章太守”后,便不谈太守,只论文章。
这算是响应宋代帝王推行的“重文轻武”基本国策吗?
是又不是。
说是,自然是因为欧公此一说法,与重文轻武遥相呼应。
说不是,则是因为对于欧阳修而言,在此他真正想表达的,不是自己一颗又红又专的心,而是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宽慰即将走马上任的友人刘原甫。
职责所在,皇命所关,不管从哪方面看,职位这码子事,都无法推脱。
纵然如此,在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责任之时,人生还可以有别的维度。
比如纵情才华,积极乐观,不辜负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时刻。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写《朝中措》之时,年龄已不小,遂自称衰翁,用通俗的话来转译此句,大意可能是这样:
你看我都一把年纪,还可以率性如此,你年龄还不及我,难道不可以有样学样?
结语
如同苏轼那般,欧阳修亦是性情中人。
生活当然不会事事如意。
仕途如此,人生如此。
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面对这样的现实,最好的策略不是有乐贪乐,有苦悲苦,而是不管环境如何,我自有笔在手,坦然笑对一切。
别来也好,看取也好,最终能落实在自己身上的,只能是自己的选择。
执着而又无悔的选择。
抱着乐观奔放的心态,自然能收获堂前几度春风,也自然能行乐不管年少年老。
衰翁又怎样,岁月留不住,人生难奈何,但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欣赏山色有无中,却可以如此自然,如此真情流露。
因为,那是生命至为畅达的样子,如同堂前柔枝千条的垂柳,如同轻拂而过年年都不爽约的春风。
它一直都在,也应该一直都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行乐直须年少,别来几度春风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