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大道无为怎么理解(大道无为下一句是什么)

导语:大道无为58:要充分尊重大道,把握事物的发展,知止不殆

《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上面是《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的内容。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说明“道”作用于天下的表现特征。之一,“道”是不会被任何事物所支配。之二,在“道”面前,大家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之三,把握“道”,需要做到“知止”。之四,如江河归海,人心应归于“道”。

因为这一章中先后出现了“无名”、“有名”,因此先温习一下“名”。

《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在提出了“道”之后,又提出了“名”这个概念,然后又出现了“无”、“有”的概念。其中的名,体现了一种实践。因为要给一个事物命名,就需要对这个事物进行认知、探索,这就是实践活动。因此,“名”,它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就是事物的名称;动词,就是对事物进行认知、命名等的实践活动。

那么,“道”常无名,意思是说“道”是无法定义、描述的。与这一章后面的“始制有名”相对应,说明了一个事物可以命名、定义。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指的是这个世界中的天地及天地万物,始于“无”的状态。“有名天地之母”,天地及天地万物都是以显现的状态存在。

这里为什么要提到一个“朴”呢?这个 “朴”字指的是道作用于事物初始状态时的表现特征,指的是事物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时下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初心”。

还要详细了解一个词“知止”。知止,不是“知道止住”的意思,而是“知道到达于哪里”的意思。儒家名篇《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止于至善,就是到达至善;知止,就是知道到达哪里。就是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有定”。

这一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大道是无法描述、无法捉摸的。作用于事物的开始虽然弱小,却无法支配或者改变“朴”的状态,无法让其臣服。侯王若能坚守道,天地万物将会主动处于臣服的位置。就象天地间阴阳交接,以降甘露,没有人的安排,却能够均匀地撒播天地间。一个事物,一旦萌动,就应该知道它会到达哪里、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此掌握事物,才能够不会被消亡。就如同江河湖溪,自然地归入大海,这才是真正的“道”。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