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古诗全文(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解释)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我们一起学古诗文—直译解读《爱莲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爱莲说》古诗全文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一、有关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曲》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重点词语及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词语:可:值得 蕃:多 独:只
句译:水里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词语:之: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涟:水波 妖:妖媚 通:贯通 直:挺直 蔓:生长藤蔓 枝:生长枝节 益:更加 清:清醇 植:竖立 观:欣赏亵:亵渎 玩:玩弄
句译: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里贯通外表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醇,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亵渎玩弄玩弄它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词语:谓: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
句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语:鲜:少 宜:应该
句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三、文章内容理解
1.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2):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2. 怎样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独”字?
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3.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进行正衬和反衬,从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少,实际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了。
5.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四、文言小结
1.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 今义:栽种 )
2. 一词多义
是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
当是时(代词,这)
名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之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鲜
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xiān,鲜艳)
远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
“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我们一起学古诗文—直译解读《爱莲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