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得道(怎么才是得道)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怎样才能得“道”?为何佛教认为“仙”不能超脱生死,会再入三界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如何能得道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十二期)
《庄子》中记载,儒家先贤之一的颜回有独特的心性修养之道——坐忘。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这便是坐忘了。
摒弃对自己身体的感应,像个失明的聋人一样不听也不看,拒绝接收外界的一切声影,忘记身体的存在,不让自己的脑海中留存任何念头,这样便能与通达于世界的“道”合体,达成“得道”之境。坐忘应该算是儒家心性论中比“无思无为”更高的一个层次,但却不为儒家弟子们所承认。这种修炼之道在道教却被大加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内丹修炼上品之法。唐代时还有专们的道教理论者为这一丹法著书立说,不仅就道教典籍具体解释这一行为,还援引了很多释教的理论。
在释教中,经过坐忘修炼,很快便能进入禅定的初级阶段,泯灭欲望,不受阴阳的拘束,这也就是道教中的先天境界。人处于这种境界时,几乎感觉不到躯体,也察觉不到意念的波动,但并非是浑浑噩噩的状态,人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能感知到更加玄妙的东西。佛教徒们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修炼的话,便能证得四禅八定了。
《庄子》的“人间世”篇也记载了颜回的轶事,此篇颜回向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孔圣人请教修炼之法,得道的答复首要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要听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听觉器官,反而要用心和气呢?气又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句话与佛经中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表达的意思很相像,对于听的内容,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是法界保持着一定的频率震动着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是空白的噪音或者是机体内血液运行的声音。不过人们在这里有个共识,就是听的内容必须是静坐着的人静止到一定的状态时所能听到的内容,其必是持续不变的。人不可用平常的手段来获取这种奇妙的声音,而是得动用自己的深层意识来感受,这便是“心”。“气”是种妙不可言的东西,比心更深入意识之内,人对气只有一种轻微的感觉。
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地对这种声音反复感受,那么时机成熟之后,这种声音忽然就消逝了,人再也感受不到它。释教将忽然听不见这种声音的状态看做禅定入门后的下个阶段,人到达这种境界后便是进入“二禅”了。此时人的呼吸声会变得极其轻细而缓和,外在表现是几乎感觉不到鼻息的存在。腹部还是能够感受得到呼吸的存在的,这种呼吸方式就如同胎儿在母腹中做的那样,所以叫做胎息,道教的说法是,进入胎息状态的人内丹就已经结下了。可见,这种修炼方法非常的实际、有效,而且还很高明,既可以用来修禅以达到正定状态,也可以用来修炼内丹,比正规的内丹入门方法还高效。《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本实用的心性修炼指导手册。
道教的内丹修炼可算得上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关专著。魏伯阳用周易的相关内容来解释炼丹事宜,也就是将周易和道家已经炼丹进行了一个有机结合,所以这本书名叫《周易参同契》。内容十分晦涩难懂,不过只要修养到家,就能领略其中的妙处。本书与现实的联系十分密切,其所讲大都涉及人在修行时身体和心灵上产生的各种反应,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宋元时候是道教的内丹学的巅峰时刻,这时道教虽将双修即修性修命作为基本修行准则,但修性的重要性要远超修命。
不过,道教的修性最终还得归到修命的目的中去。道教不同于儒家,其在心性上的修养不是为了实现其政治伦理上的抱负,而是为了长生不死、逍遥成仙。儒家并不认为长生是可以实现的,人生在世,究竟难逃一死,何必将时间浪费在这虚妄的追求上?道教对于这个世界显然存有更积极的期望,认为人的寿命是可以被延长的,不死是可以实现的。
在有限的生命中,每个人都很珍惜,很享受尘世繁华带来的快感,所以不愿意离开,情愿一直呆在世间,享受生的愉悦。死亡是摆在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它的降临意味着所有新鲜的事物都与自己无关了,再也不能儿孙绕膝、欢度天日了。所以对于高智慧生物来说,即使人生有乐也有苦,但活着总比死了好,死亡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
儒家也难以直面死亡,觉得它无可奈何,只好劝自己坦然接受。道教就不一样了,其渴望获得道中的神力来对抗这种终结幸福的力量,抗拒世俗中的自然规律,主张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拒绝天定,如果不看具体的实施内容、但从指导思想去体悟的话,道教的处世观是何等积极啊!
道教认为,人生来具有的寿命是天定的,不可轻易逆转,但只要顺应大道将生命的奥秘握于手中,就能改造自己的寿命,使其无限拉长,甚至还能变革自己的身体,使之不局限在天地间生存,能在天上甚至是广阔的宇宙中自由出入。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就已经是仙人了,这种状态也是道教众人追求的终极状态。要想实现“重立性命,再造乾坤”的宏伟目标,靠儒家的修行方法肯定是不行的。现今可以找到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和这个世界的最永恒的存在保持一致、达成共识才行,这个存在就是“道”。只有与道合一,才能最终实现长生不死的目标。
何处才能寻得“道”?
道教认为,这还得从我们自身入手,因为道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这便是所谓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这里的心并非是单纯的人体器官,而指的是心性,又叫真性、天心、本来真性,人们将其简称做“性”。全真教有一句真言:“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可见,心性是在体内修炼内丹的必备之物,还有的人说,心性其实就是金丹。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是心性呢?
道经里说,心性就是元神。元神是一种先天状态,没有经过后天种种琐事的污染,也没有生出阴阳五行,与之相对的是识神。识神是一种后天状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外界事物之后产生的心理活动。内丹修炼之初,必须摒弃识神,这样才能让先天状态显现出来。如何才能显现元神呢?
根据老子的说法,必须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开掘出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至静、至空的状态,虚空到了极点,元神就自然而然地露面了。这种极致的虚空状态是“恍惚”的,即虽然意识是清楚明白的,但就是觉得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中的意念,整个人处于一种不可说的玄奥之境。在恍惚之中,会有三种别样的东西出现:
其一,象。这也就是视觉上的形相,在内丹修炼之学中又叫做“阳光”,它会三次出现在额头。首次出现时,象一闪一闪的,像是星光一样,这是元神开始出现的讯号。
其二,物。当元神开始出现,人身体里的元气就开始产生了。
其三,精。这里的精是元精,也就是性冲突的根源所在,随着元气的产生而出现。这三种东西都是先天之物,而非后天修炼而成,所以适合用来炼丹。内丹的炼就,就是依靠这三种先天药物在身体内炼化而成的。所成之物是圆润的丹体,可以看作是一种由人的精、气、神合成的能量点,大概和释教中的“明点”相类似。内丹如果炼成,除非有天眼,否则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
内丹之法可分成三个品级,每一品级都是不同的境界,侧重点也不一样。最下品的丹法侧重于提升人的躯体上的素质,中品贯彻双修之法,尤其看重精气的修炼,上品的丹法就只注重性与神的琢磨了。这三种丹法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品,在道教中,此修炼道路最是传统。
中品丹法也分三个阶段,也称三关:第一关,炼精化气;第二关,炼气化神;第三关,炼神还虚。这三关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对此如何入手呢?人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调息。之所以重视呼吸的作用,是因为其与自身的意念活动处于一种共进退的状态。相信大家也都有过体会,当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快,波动也大,而当自己静下心来的时候,呼吸是平缓的、不易察觉的。当人杜绝念头的产生时,意识没有波动,呼吸就会轻细至极,当静到极点时,呼吸就会完全停止。而生命并不会因为呼吸的停止而停止,在此时,人的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状态。静到极点,是内丹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释教口中的第四禅。
调节呼吸是很多宗教中共用的入门级修炼方法。虽是入门课程,但并不简单。调息要求很强的技术性,要循序渐渐、缓慢细微,太猛的收敛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要论最懂调息的宗教,非道教莫属。其他教派总是注重刚猛,很容易使人送命,道教则不然,其在调息时遵循先贤教导,“专气致柔”,调息时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其慢慢地变柔和、轻细,以此进入心境。
人在修行过程中气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关于这些变化,释教中的各教宗,要么不讲,要么讲得不清不楚,很难让人真正把握,其修炼之法大多针对印度人的身心素质,对于国人不是很适用。若是一味地按照释教方法修炼明点,往往会进入我们俗称的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越是深入就受到越大的损害,甚至还有可能在晚年瘫痪。从道教观点来看,释教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就是硬闯,用自己的意念强逼气进入中脉之中,这样身体不受伤才怪。
在道教的内丹修炼中,只有纯正的先天气才能走中脉,若是有后天气混入其中,那么就会发生闯黄祸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是长期将自己的意念注入顶门之中,也会导致血液向上奔涌,引发脑溢血。无论是释教的修气脉明点,还是道教的修命,都不同于性功的自悟,必须在有经验的前人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不可以随意看书自修,要不然极容易出错。因为我们的修行是为了探求生命的奥秘以对其进行改造、提升,但是这个奥秘实在是太复杂了,连宗教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单靠研读宗教典籍怎么能弄明白呢?修行时身心发生的变化不易被探测,常人看不出,连先进的现代医学手段也检测不出,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修炼错在哪里,因此随意修炼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修炼精气还是修炼明点,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步入静定之境。《庄子》一书对于这种境界有很多描述,例如“宇泰定者,发乎天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内心极度安静时,会有光。这道光在打坐人闭着的眼睛内闪现,开始时很微弱,越是深入静定,光芒便越盛。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当心室内无一物、像一座空房子时,也会出现白光,这就叫“虚室生白”。释教中,进入初禅未到地定时,也有类似的生白光的现象,叫做禅相。专注于此便能定得越深,光也就越亮。道教把这种光叫做先天气,其性质与后天气迥然不同,乃是人类所不清楚的物质。由先天气构成的身体可以有很长的寿命,而且不拘泥于生存条件,可以相对自由地往来于存在着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说,先天气所成之身可以不用呼吸、不用吃喝、不用御寒,在宇宙之间自由穿梭,还能具备一些神通广大的技能。这便是道教中常说的仙人了。
要想修炼成仙人,要经历很长的时间。须得让之前所说的那三种炼制内丹的必备药物在身体内的下丹田里凝聚成一体,之后再炼精化气。这凝聚成的一体就是所谓的“胎仙”,当其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渐渐升至中丹田区,此时主要以温养为主,停在心脏与肚脐之间的位置炼气化神。功力到了以后,该团就会升至上丹田区,然后在泥丸宫内炼神还虚。修炼至此,人已经具有了相当厉害的定力,即使不摄入饮食也不会有饥饿感。如果修炼九年以上,体内的阴虚之气应该被排除殆尽了,人脑中的内丹便会形成“阳神”。这时,人对肉体的依赖性大大降低,阳神可以离身而存,人有了身外之身。达到这个高度之后,死亡就不再是横亘在人眼前的难题了。人的肉体寿命已至,但阳神却可以永存,如果平日里善行已满,便可以直接升为天仙了。不过这还不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其最高境界乃是将自己的肉身炼化为气聚而成的身体,可以在聚散显隐间自由切换,这便叫“形神俱妙”。
和释教一样,道教也认为人人都有道性,只要能够充分把握自身条件,再辅以外界环境的支持,不出十几年便能由人成仙。成仙,就是对身体进行由内到外的改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而且是件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事。宋代之前,人们通常将出阳神看做是成仙的标志,所以佛教才认为,道教的仙还未能超脱生死,只是能够不受人间生死的约束而已,尽管寿命很长,但总会走到尽头,再入三界轮回。这种仙的修为只是达到了纯阳的境界,不受物欲和情欲的干扰,用释教的话来说,就是超出了欲界。不过,虽是纯阳之境,但并未能离开纯阴,也就是不能脱离地狱。
宋代以后,道教的内丹说受释教禅宗的影响,对心性的修炼十分重视,二者公举“明心见性”大旗。这种转变还归结于吕洞宾与黄龙禅师之间的轶事,正是因为前者被后者折服,所以才决定在修道的同时辅修禅,后世纷纷效仿,于是形成了现在的这个局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释教在晚唐之后影响力的提升,其理论不断被其他二教吸收、学习。内丹说糅合了禅宗理论后,变得更为高级,至少由此修炼而成的仙实现了真正的超越生死。但在明心见性的功夫上,道教和禅宗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后人认为,全真教的道法虽然与禅相似,但无论在理论层次还是修炼方法上都较释教逊色不少。
道教的见地在释教中只能算得上禅关初破时的境界。虽然同样是虚无的,但还没办法在有无问题上得到超越,也不能打破根本无明,所以就不能证得智慧与涅槃。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和内丹修炼者的修炼方法有关。他们在参究禅宗的时候,一般只是研读相关典籍,或者是根据自己的见闻进行修炼方法上的模仿。而禅宗在传承时是讲究以心相传的,所以内丹者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为了保证自己所学的正确性,也有道教修炼者拜入禅宗门下,并因此开悟,成就了自己的修仙事业,后人将其称作禅仙。
道教的内丹修炼之法在今日仍旧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其修炼精神中关于先天气后天气的关系以及精气神的调试等理论能够给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以启迪,还能作为释教修禅的入门途径。这种修炼之法也启示我们,心不定则万事难通,若是心定气稳,我们想要想洞察这个世界就简单地多了。
文|江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怎样才能得“道”?为何佛教认为“仙”不能超脱生死,会再入三界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