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起源新议论文范文(隶书起始)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隶书起源新议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隶书起源新议论文范文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文/袁文甲 安嫱
《衡方碑》 拓片此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内
关于隶书的起源,最早见许慎《说文》及班固《汉书》。许氏言:“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班固《汉书》:“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除此之外,卫恒《四体书势》也执隶书源于秦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上文所见“初有隶书”“始建隶书”“秦既用篆与隶书者,篆之捷也”都可看到其观点为隶书源于秦始皇时。随着近世出土的秦世文字资料,如《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等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隶书的书写风格,在这些秦简墨迹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此墨迹比秦始皇立国时早80余年,是隶变前期的重要墨迹资料。但是秦隶的演变与发展是缓慢的,非一蹴而就,如同《青川木牍》早《云梦睡虎地秦简》六七十年,又早《天水放马滩秦简》四五十年,这几十年的时间中秦隶在缓慢演变,并且具备较为明显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不会被人为消解,是书体自然演变的书写趋势。那么《青川木牍》的隶意从何而来呢?应该也是有内在的继承性。
从秦系文字资料整理发现,秦文在春秋时期很好地继承了殷周或籀文书风,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形成,某些简率的篆文趋急省简露出隶书笔意的端倪。这种简率的秦文风格最初体现在兵器铭文题识中,另外在秦国征伐过程中,每占领一处,即在此通行与推广自己的法律、文化制度,文字风格自然就冲击此区域文字,这种秦系简率的俗体书写风格越来越强,应用也越来越广,这大概就是隶变的早期阶段,也是隶书的起源上限。那么早期的秦系俗体篆文简率书风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改造的发展呢?可以通过文字资料进行书写风格分析。
秦在春秋时期的文字带有简率之风的资料有《秦子戈》《秦子矛》《秦公鼎》《秦子元用戈》《元用戈》《石磬文字》等,这些文字出现了简省现象,线条多直方折,有解散篆法的趋势。春秋时期的秦文字草率简省的现象可见,由春秋早期至晚期的石磬文字,字形的体势有横势趋势,线条增加了平直与方折,而且伸展的点画凸显,简率风格越来越明显。单从用笔及形体的角度看,有些隶书的成分,但不明显,因为没有形成成熟的草写风格,很难界定是无意书写还是有意为之,很难界定是刻意的改造。但战国中期时,大量的简率风格文字的出现,战国中期的《秦宗邑瓦书》,其整体风格篆隶相间,大部分文字在笔法、结构及体势上都具备了隶书的风貌,是隶变过程中重要的节点,其时间明显早于墨迹古隶《青川木牍》。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大量的铸刻铭文也具备这些隶意特点,大多数是兵器文字,多篆隶间杂,线条平直简省,写法草率,多有隶变的痕迹。
通过对《秦封宗邑刻石》《秦骃玉版》等文字的观察可以看出,隶意越来越浓,易圆为方,变曲为直,线条方折外拓,许多写法及处理与秦简完全吻合,具备了早期隶书的基本特征。《秦骃玉版》产生于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认为:“在惠文王时期,秦国文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隶变倾向,这种趋势到了战国晚期的昭襄王、秦王政时期愈演愈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按照这种说法,战国时期秦系文字某些简率写法可看作古隶,隶书的产生时代在战国中期,综合上述的文字资料看,这些观点非常准确。
如果说战国中期是隶书发展的雏形或初期形态,那么秦代隶书真正形成期就是战国中晚期的《秦骃玉版》及《青川木牍》,而接下来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是秦隶的成熟阶段,这些书写风格的演变正是秦文早期隶变的线索,有非常明显的承接关系。所以,隶书起于秦文字,它是一种从春秋简率铭文与战国早期简率铭文缓慢发展起来的文字形态,战国中期时隶书初步形成,而《青川木牍》等秦简文字在时间上要晚于其后很久。
作者袁文甲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博士,安嫱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隶书起源新议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