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民之瘼(求民之莫什么意思)
导语: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万里——范仲淹
志存高远的范仲淹,报国心切,满怀希望地写了自荐信《上张右丞书》,然而却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范仲淹并不灰心,其《西溪见牡丹》诗云: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牡丹不择地为春,人也可不择地为官,即使天涯海角,也要有所作为。
从汉朝起,盐就是官府所专营。从唐至清,盐赋收入占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盐为朝廷的重要经济命脉,可谓举足轻重。古云:国家财富,盐利为盛。淮盐又占全国盐赋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泰州一带,海水含盐量高,海盐产量一向为淮盐之冠,西溪则被誉为”天下海盐仓”。
所以,北宋朝廷多派进士及第的京官来此任盐官。西溪盐仓监,相当于盐务管理所所长,管辖东台境内各个盐场,责任相当重大。范仲淹在巡守盐田盐仓的同时,深入泰州、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一带,考察社情民意。煮海水煎盐的盐灶灶户,在茫茫数百里海滩上,星罗棋布,柴草浓烟,遮天蔽日。盐民生活很苦,盛夏酷暑,更是苦不堪言。
明代盐民诗人吴嘉纪《绝句》云:“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烈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如今,沿海四州的盐民农户愈加困难,泰州尤甚。这里几乎年年遭受海潮祸患。每年秋天,海潮泛滥,如遇大风,潮水咆哮怒吼,扑向海滩,冲毁盐田盐灶,冲毁庄稼农舍,甚至伤及人畜性命。潮水过后,粮田碱化,米豆无收。
百姓无以生计,被迫流落他乡的已有三千余户。针对海潮侵袭,唐代曾修筑了一条捍海堤堰,堤东产盐,堤西种粮,防止了潮患,民众生活安康自足。可历经唐末及五代战乱,年久失修,原捍海堤堰多半颓坏,致使海潮重新肆虐泛滥。当地多数民众,渴望复修捍海长堤。
“及观民患,不忍自安”(《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的范仲淹通过深入考察,确认海潮泛滥是泰州一带民众的主要灾难,再也按捺不住为民兴利除弊的急切心情,决心越职言事,专程赶往泰州,找到淮南发运副使张纶,提出重修海堤、增置盐田、改造农田、召回流民的建议方案。
张纶十分欣赏这位敢言敢为的下属范仲淹,当即表示支持。可重筑海堤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持海堤易造成内涝观点的一派人极力反对筑海堤。张纶力排众议云:“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他上书朝廷,并推荐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筑海堤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四州,民工四万余人,张纶又安排时任泰州军事推官的滕宗谅参与协助指挥。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