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胤禛怎么读(世宗胤禛怎么读)
导语:清世宗胤禛——承上启下的有道之君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圣宗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出生。胤禛为了当上皇帝,颇费了一番周折。
清圣祖从小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很少因事中断,从而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在如何选择继承人上,他没有像清世祖那样仓促和果断,而是以史为鉴,仔细斟酌。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考虑皇储问题。不过,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清圣祖在有些时候也会感情用事。
在清圣祖的前六子中,除了皇长子胤煖和皇次子胤礽外,其他四子皆未序齿便夭折。胤礽生母22岁的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亡后,清圣祖为了表示对她的思念,遂将胤礽立为皇储。随着胤礽的渐渐长大,其叔父大学士兼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开始为他培植势力,在朝中拉帮结派。清圣祖认为胤礽有篡权之心,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将其废除。此时的清圣祖已年过半百,而各位皇子也逐渐成年。胤礽被废后,一场皇储之争由此开始。
当时,在清圣祖的众多儿子中,12个年长的皇子卷入皇储之争中。他们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皇六子、皇十一子幼殇)。
在这12个皇子中,皇八子胤禩内有才德,外有武功,比较出众。皇储被废后,他竟不吸取教训,私下交接朋党。除鄂伦岱、王鸿绪等大臣外,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也纷纷支持胤禩。皇长子胤煖在培植势力时被清圣祖发觉,激起了清圣祖的愤怒。清圣祖不仅削去了胤煖的爵位,而且将他幽禁起来。皇八子胤煖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被痛打一顿。
清圣祖见一日不立皇储,皇子们就会为此相互争斗,于是又打算立储。不过,他并没有选择众大臣推举的皇八子胤禩,而是复立皇次子胤礽。不过,清圣祖的做法并没有平息皇子间的蓄势和争斗。因为众皇子认为,既然皇储可立可废,就有可能随时发生变故。随后,以皇次子胤煖为核心的集团和以皇八子胤禩为核心的集团开始明争暗斗。清圣祖再次被皇次子胤礽争权夺势的行为所激怒,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掉了他的皇储身份,并用酷刑处决了他的亲信和党羽。
在这期间,另一股势力开始出现,这就是以皇四子胤禛为核心,以大臣科隆多、年羹尧、皇十三子胤祥等人为辅的集团。在皇次子和皇八子进行争斗的过程中,胤禛没有参与其中,而是静观时势变化。他通常保持中立的态度,既不偏向于皇次子,也不偏向于皇八子,并且深藏不露,因此没有遭到这两大集团的排挤和打击。
另外,胤禛身边还有一位城府很深的心腹,他就是戴铎。戴铎认为“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由此建议胤禛采取中庸之道,在清圣祖面前要掩露得当,既不要因才大引起清圣祖的猜疑,也不要因无才而使清圣祖不屑一顾。戴铎还认为“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色,此有所争,彼有所胜”,并由此建议胤煖不要与众位皇兄弟争强好胜,而要通过宽容大度的待人方式来对待他们,既可以不引起皇子中强者的忌恨,又可以拉拢皇子中的弱者,在保身的同时还能够团结到一批人。戴铎的建议给了胤禛很大的启发,使他能够妥善处理好与父皇和皇兄弟之间的关系,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清圣祖驾崩后,胤禛这匹黑马一跃而出,登上了大清皇位,是为清世宗雍正皇帝。清世宗即位后,改元雍正。至于胤煖如何登上皇位,尚无定论,有人说是名正言顺,有人说是矫诏篡位,也有人说是夺权篡位,有待进一步考究。
尽心改革突然逝世清世宗即位后,首先开始集中皇权。为了避讳,他将其他皇兄皇弟名字中的“胤”字统统改为“允”字。随后,他通过各种方式来对付众多皇子,或削爵,或幽禁,或发配,很快消除了这些皇子对他皇位的威胁。清世宗在位时,清圣祖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都先后死去。至于是不是为清世宗所害,还有待考证。
随后,清世宗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改革为清政府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本人也以此著称于清朝诸位皇帝中。
在中央机构方面,清世宗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设立之前,议政处设有议政大臣,由王公贵族担任,负责管理军务;内阁设有大学士,负责管理政务。并且,议政处逐渐失去实权,权力逐渐向内阁转移。军机处设立之后,内阁的权力又逐渐向军机处转移,军机大臣除了管理军务外,还分领大学士的权力。另外,军机大臣由皇帝统一指挥。至此,议政处和内阁成为了名存实亡的机构,皇权得到了彻底的集中。
在奏事方面,清世宗在清圣祖奏折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了密折制度。在官员人数上,清世宗将有资格具折奏事的官员人数由清圣祖时的百余人增加至千余人;在奏事内容上,清世宗了解的情况比清圣祖更加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能够使他更加全面而且客观地处理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朝中大臣专权、欺压其他官吏以致上奏失真,清世宗要求所上奏折一律密封,除他本人外,其他人等不许拆封。批阅完毕后,清世宗又将奏折直接下传至上奏人手中。
在选储方面,清圣祖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和教训,不再公开选立皇储,而是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写在传位诏书中,然后将传位诏书束之高阁,置于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匾后,并由专人监管。皇帝去世后,传位诏书方可取下,并按照诏书所写传位。如此以来,皇子们并不知道谁将成为皇位继承人,失去了攻击目标,从而减少了宫廷内的争斗。
在吏治方面,清世宗针对清圣祖晚年朝中盛行的腐败贪污现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治理。
为了防止朝中官员贪污造成国库亏空,清世宗令户部严格落实库存量。一旦登记数量与实际库存量发生出入,立即追究责任,并按照情节轻重给予严厉的处罚。这一措施实行后,国库亏空现象立即得到好转。国库得到充实后,当地方上出现灾情时,中央能够立即调拨国库钱粮去赈济,使灾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清圣祖时,地方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常常会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多收一些以中饱私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有人问起时,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弥补征收过程中的损耗,并且将多收的赋税称为“耗羡”。为了防止地方官员继续用这种手段来盘剥百姓,清世宗将耗羡由以往的三四成降至一二成,并且要求各地将耗羡充公。这种政策被称为“耗羡归公”。
不过,仅靠推行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贪污受贿现象之所以盛行,与清朝以往的俸禄制度是分不开的。清圣祖时,一些地方官员会因年俸不足而被生活所迫,从而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额外收入。为此,清世宗做到了正本清源,按照官位高低重新规定俸禄,保证了各级官员的基本生活,使各地的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这种政策被称为“养廉银”。
对于知法犯法的官员,清世宗不徇私情,严惩不贷。清世宗登基之初命年羹尧接替允煖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才华出众,多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被加封三等公爵兼太保,后因平乱有功进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羹尧居功自傲,开始胡作非为。他不但霸占了蒙古贝勒七子之女、斩杀四品以上官员多人,还让蒙古王公见他时下跪。他的张狂行为终于遭到了群臣的攻击,其中以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奏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最有力度。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行为早有耳闻,只是没有得到真凭实据,如今见其罪证摆在面前便顺水推舟,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历时九个月之久的调查,议政王六臣等为其定下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等92条罪状。
半年后,雍正派兵统领阿尔图,并给年羹尧下诏:“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苏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氆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图,尽诖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绍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安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足也。”
在前几位清朝皇帝的努力下,清朝东北、东南、北方边境上的民族问题纷纷得到了解决。清世宗在位时,主要在治理西南少数民族上进行了改革。清世宗即位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一直是由各少数民族内部的土司统一管理。土司管理着一方的所有事务,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土皇帝,并且可以世袭。土司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清朝各种政策的落实和推行,削弱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为了保证清政府对各少数民族的直接统治和关内地区的绝对统一,清世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设置了府、厅、州、县等行政单位,下设各种非世袭、可流动的官职,土司制度从此消失。这种制度称为“改土归流”。
在战事方面,清世宗绝不容许大清版图被分化或割让。一旦有人蓄意破坏大清版图,清世宗会毫不留情地动用武力平乱。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率领蒙古和硕特部造反,对青海西宁发动了攻击。清世宗闻讯后,立即派兵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下来。雍正三年(1725年),西藏地区又发生叛乱。清世宗再次发兵平反,巩固了清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58岁的清世宗突然驾崩于圆明园。与他的即位一样,他的死亡同样是一个谜,给后人留下了猜想的空间。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