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先秦时期的诗经有哪些(先秦时代的诗人)

导语:先秦时代,一位小吏的劳苦奔波,被描绘在了《诗经·小星》里

《小星》是《诗经》中“召南”里的一首诗歌,比较奇特的是,它并不像大多数风诗一般分为三章,而是只有两章,每一章有五句。

关于这首诗歌的内涵,一般认为,其十分生动地描述了一位官职不高的小吏在外奔波的场景。

而有趣的是,在诗歌的情感倾向上,古今学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知。

《小星》的魅力,在于细节的铺垫

《小星》诗名的由来在于这首诗歌的咏叹是以“小星”来展开铺陈的,它所记叙的时间是天色将明未明的时分。

全诗二章,每章五句:

嘒(huì)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shí)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整首诗是在讲述这位小吏在夜色还未散去的时候就在赶路了,古代称其为“行役”,而所为的并不是自己是私事,而是“夙夜在公”,可见是为公事而奔波。

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只有两章,但却有着细节上的铺垫,前后呼应极为自然。

在第一章中,这位小吏早起赶路,抬头看到天幕上挂有晨星,匆匆一撇,印象里也只不过是在东方有那么“三”、“五”颗罢了。

但是,在第二章中,这位小吏又明确提到了“参”和“昴”两个星宿,这其中的关联就非常值得玩味。

显然,小吏最初在匆忙之下,并没有在意,或者说没有认出那些“三五在东”的小星到底是什么,但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了,原来自己之前所见到的是“参”和“昴”两个星宿。

何以见得呢?有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的时候,人们还认为“参宿”有三颗星,而“昴宿”有五颗星,所以第一章中的“三五”一词是用小吏所见的星辰分布形态与第二章中的“参昴”相呼应。

既写出了小吏匆忙的行状,又写出了小吏的思维在奔忙之中的逐渐清醒。

《小星》所描写的时间之所以被定为天亮之前,是因为古人将“仰见参昴”当做“天将曙”的征兆。

古今学者没有否定《小星》一诗的描写内容,而争议点在于,这位小吏是以何种心情来工作的。

是对克勤奉公的自豪,还是对奔波劳苦的怨怼?

在传统的解诗文献中,《小星》一诗被当作小吏克勤奉公的典范,虽然工作辛劳,但却无怨无悔,对于自己工作的性质有着深刻的认知。

这首《小星》并非描写小吏工作的常态,而是截取了其某一段经历。

小吏之所以在天还未亮便动身赶路,即“肃肃宵征”,是因为他知晓自己身负的使命,不敢懈怠。

他能清晰地认识到,虽然有人忙碌,有人安闲,那是因为臣工职分不同,而不是贵贱的差别。自己不能因为劳碌的工作而有怨怼之心,更不可因此疏忽王事。

从其情感的变化来说,小吏对于“夙夜在公”的奔波劳苦非但没有怨怼,反而有着一种自豪感,或者说是对于使命的尊崇。

那么,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引申出什么内容呢?

一介无名小吏都有如此器识,那么朝野群臣的贤能便可想而知,统帅他们的君主更是一位贤君了。

所以,方玉润认为《小星》是“小臣行役自甘”之作,用以歌颂如文王等贤君能够知人善用,使得群臣各尽所长,勤劳无怨。

但是,现代学者却并不赞同,而是认为《小星》是一首充满“怨愤”的诗歌。

在诗歌的两章中,前两句都是点明小吏开始工作的时间,但对于后面的诗句有了不同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第一章是讲述小吏辛劳的,早起贪黑地工作是为了“公事”;而第二章是讲述统治者的安闲生活,即在小吏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还在休息。

“夙夜在公”与“抱衾与裯”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二者的矛盾和对立。

所以,在每一章的结尾处,小吏都发出了感慨,这就是命运的不公平。

如此来看,似乎也可以作为《小星》的一种解读,但却也有几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小星》一诗被收录在“召南”之中,这是“风诗”当中的正风,其收录的诗歌多为平易温和的作品,《小星》一诗独独表现出如此深厚的怨气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诗经》编纂的结构逻辑。

而两章中描写“参”、“昴”星宿的部分有着明显的呼应关系,是写小吏在天光欲晓时分的所见。如果将第二章解读为统治者的安闲,那么此时正“抱衾与裯”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到了“参”与“昴”呢?这不符合文本的结构逻辑。

在古典文化的氛围里,君臣的关系是明确的,即使如屈原这般高风亮节的人士,班固尚且批评他“露才扬己”、“怨怼沉江”,那么在《小星》当中小吏因为辛劳而表现出怨怼的情绪,这显然是不值得推崇的,有违“风诗”的意旨。

所以,综合来看,《小星》一诗当是以一位无名小吏奔波劳苦却自甘奉献的精神为典型,来影射当时君臣贤能、民风淳朴的社会风貌。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