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资料(顾炎武简介500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顾炎武 简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顾炎武简介资料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序
黄绅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清学开山之祖。生于江苏昆山千墩镇。初名绛,清兵入关南下,为了表达对文天祥门生王炎午品格气节的崇敬,更名为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当年的亭林早已湮芜,但“亭林先生”四字,经过时间的淘选、风雨的洗礼,青史流芳,名垂千古。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席卷中原。次年,铁骑越过长江,长驱直下,蹂躏江南,所到之处,遭到民众奋力抵抗。时代的劫难,使顾炎武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清的洪流。包括其夫人和胞弟在内的昆山军民,以身许国,守城抗敌,城陷后,顾炎武亲友多人罹难。这些志士仁人,在刀光剑影之下,谱写了一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歌。顾炎武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从他的笔下,发出一句凝聚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于这句话始终具有激发世人爱国热情的积极意义,因此传诵众口,成了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遗产。抗清活动失败后,顾炎武选择了一条充满坎坷的漫长曲折之路。他终身不仕清朝,为避害只身北上远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普遍的理想,但真能做到的却不多。顾炎武做到了。尽管他走得有些无奈,走得十分艰辛。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心藏家破国亡的沉痛,胸怀救国济民的理想,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途中始终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考察各地历史、地形、风土、人情。边走边读,成了顾炎武游历生涯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顾炎武无愧此誉。
顾炎武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清初三大学者。就当时的声望和对有清一代的影响而言,清代学术界,无人能与之比肩。其弟子潘耒说当时“文人才士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乾嘉时著名学者章学诚誉之为清代“开国儒宗”;近代梁启超说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命题,反对空谈,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开清代朴学风气。他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治学宗旨,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立身淮则,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替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他认为著书立说,必须是针对现实的切实有用的东西,对晚明空谈心性、雕琢辞章的习气,作了深刻而又尖锐的批判。他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对国家政事、社会经济都有切实独到的看
法,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
顾炎武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在天文历算、方舆地理、语言文字、金石考古、经史百家、典章制度、农田水利、赋役贸易、军事谋略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顾炎武学术思想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以及清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决不可能无视,或绕过顾炎武及其著作。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代象征,顾炎武绝非昆山一地所能包涵。但对一个地区来说,文化名人是文化传统的象征,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风格,凝结着社会文明的智慧,因此对乡贤怀有格外深厚的感情。同为昆山籍大贤的朱柏庐,曾为顾炎武文集作序,对其道德学问,极为钦敬。顾炎武去世后,昆山人土继承亭林精神,光大亭林思想,世代相传,始终不懈。如今,年届古稀的陈琦南先生,立志撰写《顾炎武传记》,期待更多的人了解顾炎武生平,继承顾炎武的实学思想、爱国情操,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这种精神,令人动容。是为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炎武全集》主编)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顾炎武 简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