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药剂有哪些(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导语: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药剂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秆锈。

发病规律

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宜的温度(条锈 1.4~17℃、叶锈 2~32℃、秆锈 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 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 1599~4300m 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锈病发生危害分秋、春季两个时期。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冬麦地区进行危害。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危害到小麦收获前: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气温不低于-6℃,或有积雪不低于-10℃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危害。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冬季在小麦停止生长但最冷月气温不低于 0℃的地方,同条锈菌一样,以休眠菌丝体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再扩大繁殖危害。

秆锈病同叶锈基本一样,但越冬要求温度比叶锈高,一般在最冷月日气温在10℃左右的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越冬。小麦锈病不同于其他病害,由于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像条锈病和秆锈病,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所以,三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大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病害症状

条锈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抱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防治药剂

38%唑醚·氟环唑,15-25毫升每亩,发病初期用药,连续用药2次,间隔7-10天连续施药,每季作物最多用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30天。

30%苯甲·丙环唑,20-30毫升/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兑水均匀叶面喷雾。施药间隔7天左右。

20%烯肟·戊唑醇,20-30毫升/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间隔期7-10天。

11%环氟菌胺·戊唑醇,20-40毫升/亩,发病前或初期施药,每7-10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