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亚洲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发生战争了吗)

导语:没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国家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1918年,德军在敌国的土地上投降。

机关枪、铁丝网、泥泞的战壕停止了对脆弱生命的屠杀。

威廉二世的帝国迷梦破灭,然而欧洲和世界并没有因此迎来和平。

1919年春天的巴黎并没有特别明媚。四大国吵成了三巨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吵得不可开交。而日本则觊觎着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战胜国中国可能要失去孔子的故乡。

由此,一百年多前的北京城躁动了起来。

咱们说起一战,最有名的几次战役,比如马恩河会战、凡尔登绞肉机、日德兰大海战、东普鲁士战役,都是在欧洲打响。这可能会给了大家一个模糊的印象,天然地认为这是一场欧战大国之间的血拼,美国人尚且只能在最后时刻上场,而亚洲更是置身事外。

事实上,亚洲国家对一战的参与度尽管不高,但它对于亚洲同样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事件之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就是就是商讨一战停战事宜的巴黎和会,同时日本的军国化,越南、朝鲜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都可以说是一战触发的。

亚洲各国在一战中的投入

一战时期日本积极主动出兵中国山东,在亚洲对德作战,是少数参加了大战的亚洲国家。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兵参加战斗,但是北洋政府派了十万劳工去欧洲挖战壕、修工事,也为协约国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赴欧洲修战壕的中国劳工

而印度紧跟英国脚步,他们的作战半径,从欧洲到中东,出动了将近58万士兵,其中9万多人伤亡,还为英国提供了1.48亿英镑的现金,以及300多万吨的各种物资,可以说尽到了自己大英帝国成员的责任。

越南和朝鲜的情况也大致类似,他们因为宗主国(法国和日本)的原因,被迫卷进了一战。法国在越南征兵,整个一战期间,有将近10万越南人参加,其中士兵和劳工各半,还包括纺织女工。

因为有需求所以有投入,亚洲国家之所以投入一战,是因为对未来有所憧憬:日本想称霸,中国想翻身,印度、越南、朝鲜想独立。

虽然彼此的具体诉求各有不同,但各国精英阶层普遍认为:这场大战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用来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但是,在那个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中,亚洲国家都无法在一战中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心理落差无疑会刺激新的变革。

一战对亚洲各国的影响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的目标是“脱亚入欧”,希望能被欧美列强接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但是这个梦想,在一战之后就算是破灭了。

由于西方各国没有在战争中满足日本的要求,甚至也不准备将日本当做一个强国来对待。于是日本思想界与“脱亚论”截然相反的论调——“回归亚洲”,这就是“泛亚细亚主义”,简称“泛亚主义”,最后在二战时演变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套方案中,日本必须领导亚洲,一方面利用相近的文化作为纽带,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使用帝国手段,强迫亚洲各国服从日本的霸权。

正是在这种思维之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诉诸军事手段,所以军方势力在日本逐渐做大,同时日本在国内开始推行丑化、仇视西方的舆论宣传,这些都为后来的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咱们中国则通过一战,看清了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学习并不是好的出路。从清末开始活跃的一代知识分子,比如严复、梁启超,他们大多主张学习西方来振兴中国,在一战之前,中国的新派知识分子们普遍把西方文明视为至善至美,把西方文明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当作是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方。

然而一战却打了我们的脸,巴黎和会中西方国家假公济私的嘴脸完全暴露在世人眼前。一战之后,梁启超去欧洲旅行考察,后来梁启超在他的游记《欧游心影录》中表达了这种困惑,他认为,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改造、补充西方的科学文明,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同时拯救中国和西方。

这并不是梁启超或者中国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想法,一战之后以罗素为代表的欧美思想界也开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开始审视西方。在印度,泰戈尔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印度和中国不应妄自菲薄,完全去遵循西方文明,而否定自己。

由于对西方的失望,亚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恰逢其时,一战后期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到了亚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越南和朝鲜生根发芽。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