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朱淑真的诗(朱淑真是词人吗)

导语:朱淑真这首诗面世后没有火,被郑思肖套用后,竟成咏菊诗之名篇

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有很多奇女子,她们同样学识渊博,并且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亚于那些大文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清照,作为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写出了很多令人惊艳的作品,譬如《夏日绝句》《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等,这些作品情感细腻,早已成为了经典。

李清照的才华无人能及,尽管后世有很多人评论家,认为朱淑真可以与之相比较,但是很显然,在文学上的成就,朱淑真还是要差一些。尽管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富的女诗人,但是对于很普通的读者来说,并不太熟悉她的作品,虽然有《黄花》那种令人惊艳的作品,但是很明显在咏菊诗中,首推南宋另一位大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郑思肖是南宋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灭亡,但是他很有气节,并且发誓终身不仕,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还削去了三千烦恼丝,在苏州一座寺庙里出家为僧,据说为了不忘记自己的身份,在打坐时始终面朝南方,表示他从不忘记宋朝。为此其诗也是大多言志,表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种寻常的花,但是在文人的笔下,却又是与众不同,所代表的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还有独特的气质。历代的文人对于菊花都情有独钟,用最深情的文字去歌颂菊花。

文人喜爱菊花,无非是菊花与别的花不一样,每当秋天来临之后,大地开始枯荷,而这个时候菊花开始慢慢绽放,开出来的花“文质彬彬”。文人于是把菊花、梅花、兰花、竹子并称为“四君子花”,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是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已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抒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有所本,出自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为此朱淑真的作品并没有郑思肖的火,反而是郑思肖的《寒菊》一诗,更为读者所熟知,当然这并不是说朱淑真写得不好,而是郑思肖的层次要比朱淑真的更高。

黄花

宋代: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贞,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一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祖籍安徽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的侄女。朱淑贞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朱淑真这首《黄花》,也是一首很典型的咏物诗,诗人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高尚的品格,所以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品格,才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成为了她众多作品中,一首难得的经典佳作,让人读了之后,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作中所独有的那一份唯美,更多的还感受到诗人那种纯真的品格。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仅仅是这开头的两句,便是足以令人惊艳,诗人描绘得很是生动,也非常的感人,这种花看似很普通,但是它又可以说是白色,也可以是红色,到了晚年尤其是喜爱这种黄花。在这两句中诗人立马点明了“诗眼”,从而也仅此诗,显得更为生动。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最后两句描写得更为传神,更加的细腻,宁可在枝头上老去,也不随风飘落。这也正是诗人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品格,也正是这种坚定的品格,才使得这首诗,读来不仅朗朗上口,同时也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会更多的东西。

以上两首诗都是在歌颂菊花,朱淑真是在描写爱情,以菊花为切入点,从而突出对于爱情的坚守;然而郑思肖不一样,由于生活在那动乱的时代,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是坚定自己的爱国情怀,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后者在层次上要更高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人对于郑思肖的《寒菊》更熟悉一点,反而忽略了朱淑真的《黄花》一诗。

朱淑真写得很直白,在开篇先是描写了菊花外在的形象,每当到了秋天,菊花在风中绽放,开出来的花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晚年的时候最爱菊花。在结尾则是坚定了自己的爱情信念,菊花即使是枯萎了,不再像此前一样,可是菊花依旧紧紧地抱在一起,不会随风飞舞。朱淑真正是希望爱情可以长久,为此在诗作中,借用菊花来表达。

郑思肖并不是在表达爱情,这一点与朱淑真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作为南宋的文人,尽管在创作这首诗时,南宋已经成为了历史,可是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依旧还是坚定自己的爱国情怀,借用菊花来表达;在开篇便是写得很感人,菊花与百花不一样,不会与百花为伍,独立于篱笆边,始终是与众不同。诗人的意思很明确,他不会与别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个性,以及诗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森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