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鄄城县临濮镇有多少村庄)
导语:「乡村记忆」菏泽市>鄄城县 临濮镇
临濮镇位于鄄城西南20公里处,南接牡丹区白虎乡,西部与河南濮阳接壤,镇政府驻地临濮集。全镇耕地3400公顷,辖2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3.8万人。 该镇因临古濮水而得名,是鄄城较古老的重要集镇之一。春秋时称城濮,为古代军事要地之一。《春秋》载:“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公会齐侯于城濮”。又载:“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楚战于城濮。”《辞海》载“城濮,春秋卫地。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齐宋秦等国联军,战败楚国于此,约当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隋朝始置临濮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鄄城南界、雷泽西界,设置县治。因临古濮水而定名临濮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废临濮县并入鄄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临濮县,属河南道濮阳郡。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临濮县,隋置,寻省;唐复置,金省。故城在今山东濮县南六十里。或谓之小濮。蒙古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今为临濮集”。宋末元初称小濮。金兵侵占黄河流域后,于贞元二年(1154年)废临濮县改为临濮镇(见《金志》)并入鄄城县。明清为濮州34集镇之一。 临濮镇是城濮之战的发生地。据《春秋》记载,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曾在此发生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晋楚之战,史称城濮之战。当时楚、晋争霸,形成必然交锋之势。宋、曹、卫三国先后脱离楚国归向晋国,楚国进攻晋国,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让九十里至卫国城濮(今鄄城临濮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款待甚厚,问他将来怎样报答。重耳说:如果晋楚打仗,我先“避君三舍”。成语“退避三舍”即自此而来。楚之主帅子玉统率的左中右三军被晋文公统率的上中下三军打败,楚军元气大伤,晋国声威大震,确立了称霸地位。城濮之战是春秋争霸关键性的一战。 庄子钓鱼台遗址位于临濮镇庄子庙村南华观遗址北约1000米,是鄄城八大景点之一,有“钓台阴雨雾蒙蒙”之诗句。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重要人物庄周曾垂钓于此,故称“庄子钓鱼台”,简称“钓鱼台”。后人又在其著《南华经》的南华观旧址上建庙以祀庄子。其后将南华观改名为庄子庙村。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又将庄子庙改为南华观,《庄子》一书改名为《南华真经》。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淹没,清末时尚有4亩许一方高地,后被淤为平地,仅存遗址。自1985年以来,已恢复修建了南华观,占地20余亩。主体建筑漆园大殿5间,为庑殿式仿古建筑,内塑庄周雕像,正中墙壁绘制太极八卦图,雄伟壮观。 临濮亚圣夫子庙由孟子五十四代孙孟思安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六十二代孙孟闻山重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毁于黄水。原有殿堂、断机亭、棂楹三小门、墓门、应门、月池、水井各一,为当地一大胜景。1990年从原址出土有碑刻5通,为天启元年翰林院清查祭祀整理庙貌赐族人冠带衣巾碑、崇祯五年知州刘锽新撰崇祯五年碑等。孟子五十四代孙孟思安原任陕西榆林道佥士,正德初告老还乡,经濮赴邹,因家乡有兵变滞留临濮,后其子克谐试于濮,补弟子员,遂世居濮水。虑于每年回邹丁祭路远不便,因而建亚圣孟夫子庙于临濮,形成山东孟庙南北各一,至今五百年。 临濮镇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计然故里。计然,又名计倪,原姓辛,名文子。其先祖是晋国逃亡公子,避居于濮上(今鄄城县临濮集)。然天资聪慧,博学强记,满腹经纶,尤善于出谋划策,著有《万物录》13卷。学业有成后,周游列国。适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卧薪尝胆,发誓报仇灭吴。范蠡荐然于勾践,计然提出的发展农工商的策略被越国采纳,行施10年,国富民强,兵精粮广,遂称霸天下。后范蠡用计然之策经商,不几年便成为百万富翁。留有《计然子》15卷。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