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教授曾建议将《出师表》移出教科书理由是什么
导语:西安教授曾建议将《出师表》移出教科书,理由:避免灌输愚忠思想
文·段宏刚
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智者和忠臣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武侯”。全国各地共建造有十几座武侯祠,以此来纪念这位有口皆碑、令人起敬的历史名人。
公元226年夏,魏文帝曹丕病逝,他的长子、22岁的曹叡继位。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眼前一亮,他认为,曹叡太嫩,缺乏治国经验,蜀汉应该抓住这个天赐良机,乘机北伐。
227年春,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勉县一带,开始正式北伐。
在北伐前,诸葛亮提笔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即《出师表》,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出师表》全文只有740多字,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典故,而是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娓娓道来,在议论中融入了记叙和抒情,诚恳地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劝告刘禅要时刻牢记先主刘备的遗愿,完成大业。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把传统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忠贞不二的、心怀天下的儒者形象。连“诗圣”杜甫在后来游历诸葛亮祠堂后,被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感动得黯然泪下,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
《出师表》因为有着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选入了语文教科书。
如今,只要提起《出师表》,读过中学的人都会背诵几句。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篇备受推崇的文章,却被一些知名学者推上了风口浪尖,并且,他们对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表达的思想,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觉照教授,他对《出师表》的看法跟大多数人完全相反。
胡教授对《出师表》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两条。
第一,《出师表》里的愚忠思想是封建糟粕,应该摒弃。
胡教授认为:比起刘备,刘禅本来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却不这么看,他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一意孤行,竭尽所能地辅佐刘禅,无怨无悔地尽臣子的本分,甚至毫无原则地溺爱刘禅,对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让刘禅变得越来越昏晕无能。
胡教授甚至还说:刘禅如果被诸葛亮取而代之,那么,三国的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诸葛亮有实力掌控全局,也许能让蜀汉起死回生,但他不干,他死后,蜀汉江山也很快消亡。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正是这句表现主仆情深的话,让胡教授看到后非常不爽,他认为臣子对君主处处表现得唯命是从,就是愚忠思想的流露。
以胡教授的观点来看,即使诸葛亮代替了刘禅,面对复杂的三国鼎立局势,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
最后,胡教授发表了惊人的观点:《出师表》里因为表达的是迂腐的愚忠思想,属于封建糟粕,跟新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很难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应该把《出师表》移出教科书。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不得无视“三纲五常”,不然,就会留下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臭名。古人把声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没有人愿意拿声誉去开玩笑。
古代的文武百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做一名精忠报国、心怀天下的忠臣和儒者为己任。
诸葛亮的骨子里非常推崇儒家思想,身为臣子,他又怎么会有取代刘禅的想法呢?
况且,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君臣关系,刘备能做到放低姿态去“三顾茅庐”,后来,他们又一起并肩作战21年,奠定了蜀汉的江山,感情早已如同兄弟。刘备的所作所为让诸葛亮十分感动,出于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他才会忠心耿耿地辅佐蜀国。
胡教授把诸葛亮的忠诚误解为愚忠,实在是可笑。
当初,胡教授的观点发表出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再响应他的观点,这件事也慢慢被人遗忘了。
第二,《出师表》有好战思想和等级观念,让人憎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胡教授认为,《出师表》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一段开头这几句话,流露出好战思想和等级观念,让人感到憎恶。这几句话是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嘱而作出的保证,话语里充满了低三下四的卑微。
在胡教授眼里,诸葛亮是一位儒者,应该对天下苍生具有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不能视生命为草芥。战争毕竟是残酷无情的,会吞噬许多生命,会消耗国力,也会让老百姓流离失所。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出师表》里的好战思想却跟目前所倡导的和平精神不相符,会误导青少年。
诸葛亮说这些话时,虽然句句是实话,但姿态之低下,口吻之卑微,让人感到憎恶,“君为臣纲”的思想在他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但现在是21世纪,提倡自由平等,如果让学生读到《出师表》里的这几句话,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内忧外患困扰着蜀汉,诸葛亮早已看清了这些,他当然知道战争会带来生灵涂炭,他当然也想让蜀汉百姓安居乐业,但是,面对曹魏和孙吴的咄咄逼人,为了给蜀汉寻找生还的机会,唯有先发制人,做出北伐的决定,才能缓解紧迫的局势,让蜀汉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完全可以说,诸葛亮决定北伐不是好战,而是为了在乱世里寻求自保。
至于说《出师表》里流露出的等级观念,这根本不算问题,这是个人修养的自然流露。就算在现在,下级给上级说话时,如果做不到彬彬有礼、不亢不卑,在社交层面和说话艺术上就是失败的,怎能得到上级的重视?
从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来看,《出师表》都是利好远远大于弊端,它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胡教授的建议向教育部提出后,工作人员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在教科书里将《出师表》继续保留。
教科书里的内容虽然也追求与时俱进,但是,对于经典内容,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愿意留用,这就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