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十二平均律的意思(十二平均律讲解)

导语:“数”说周易系列之17:“十二平均律”和《观》卦的渊源

上回说到,明朝宗室朱载堉发现的十二平均律密律,得益于他对河图洛书的信奉和研究。

对他启发最大的,是《周礼 粟氏为量》中的一句话:

“内方尺而圆其外”。

就是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他居然领悟了上古时代蕴藏在各种祭坛中的密律之数:根号二,参破了河图洛书中的律数。(参见上回分解)

那么,粟氏做的这个“量”,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一、以粟为量

使朱载堉领悟律数之妙的那句“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是一个制作标准量器的法则。

意思是说,一个标准的量器,应该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而且里面正好可以放下一个边长一尺的内接立方体。

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大道虽然至简,但这句话并没有如此简单。

因为这涉及到度量衡的问题。比如,“量”是容器,容器的基本单位怎么确定?“尺”是一个长度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怎么确定?

度量衡,都要从黄钟之“律”来确定。

《淮南子天文》就说:

“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

请注意这段话中的记载:“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

也就是说,古人的长度单位“寸”,是以十二粒粟米的长度为准的。这也是为什么《周礼》中那制作标准量器的人叫做“粟氏”。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在用“米”来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起源便在于古代以粟为量的传统。

二、嘉量既成,以观四国

古代的粟氏以粟米为量,制作成功之后,这个标准的“量”器是这样子的:

“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槩而不税。”

除此之外,这个量器上还有几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铭文:

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周礼.粟氏为量》)

请注意其中的“嘉量既成,以观四国”这八个字。

巧的是,这句话中的“观”,就是《周易》中《观》卦的名字。

而且,句中的“以观四国”之“观”,与《观》卦“观国之光”的“观”字,都有展示之意,而非观看之意。

这个“嘉量”,是作为同律度量衡的标准器展示给全天下的人参观的。

传说中的穿越者王莽,当皇帝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同律度量衡”,制作这样一个可以“观四国”的嘉量。

因为这个嘉量是在王莽建立新朝的元年(公元9年)时打造,所以又叫做“新莽嘉量”。此器由刘歆等人根据《周礼.粟氏为量》的记载而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器以斛量为主体, 圈足为斗量, 左耳为升, 右耳上为合, 下为龠量。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 背面分别刻斛、斗、升、合、龠量之径、深和容积。

新莽嘉量形制:内方尺而圆其外

新莽嘉量铭文

我们可以在这个“以观四国”的“嘉量”上,清晰地看到它“同律度量衡”的用意。

古代王者统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同“律”,然后再同“度量衡”。实际上就是制订万事万物的标准。

《律书》便云:“六律为万事根本,王者制事立法,壹禀于六律”。

正因为嘉量之量,使用了上古传下来的律数,所以才能够成为“观四国”的标准器,同时也能够“永启厥后,兹器维则”,成为万世不变的准则。

三、《观》卦与“嘉量”

巧的是,古代制作嘉量的时间,是在八月秋分时节。

《淮南子》中便说:“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

仲秋八月,正是秋分之时,也是粟氏以成熟的粟米为量的季节。

《月令》也说:“仲秋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

意思是说八月秋分,日夜平分,有中正公平之象,所以也是制作标准度量衡的好时机。

巧的是,《观》卦在十二辟卦中,恰恰也正是八月秋分之卦!!!

《观》的履卦《临》的爻辞说“至于八月有凶”,指的正是《观》卦为八月秋分之卦!

在八月秋分之时,制作嘉量“以观四国”,正是《观》卦所蕴含的月令文化体现之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