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王安石隐居的诗(王安石归隐山林的诗句)

导语:王安石向往隐居生活,题写了一首七律,直抒胸臆,又诙谐幽默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参加殿试时,主考官晏殊曾将他的名次排在第一,意味着只要皇帝认可,他就将成为新的状元。不过皇帝看见他的文中出现了“孺子其朋”四个字,认为他使用典故不恰当,于是就更换了状元人选。

不过朝廷还是很看重他,不久就派他担任了鄞县(今浙江宁波)的县令,希望他能够踏实工作,不要辜负大家的信任。下面介绍的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虽然是唱和之作,却反映才子当时的矛盾心情。

和正叔怀其兄草堂

北宋:王安石

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

只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

诗人才华卓越,所到之处总会有人欣赏,人们都愿意与其结交为友。他的朋友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布衣隐者。首联就抒写了作者对一位隐士的赞美之意,“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主人的草堂坐落在溪水之畔,那里环境清幽、竹树掩映,这位高士也过着渔樵耕读的悠闲生活。

子真,是汉代隐者郑朴的字。他隐居于林泉,静心修炼,不接受朝廷的征辟,却甘愿安贫乐道,躬耕于岩壁之下。他不慕名利,虽然生活艰难,却少了很多烦恼。

作者进士及第后,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完全可以担当大任,没想到却被差遣到离家千里的一个小县城。所以他颇感郁闷地说,“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诗人虽然身为县令,不过是一个九品芝麻官,每天被俗务缠身,没有一点自由,于是便逐渐地对宦途产生了厌倦之意。

诗人称赞先生可以不计得失,纵然只有三亩薄田,却可以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的恩惠,也不必寄人篱下,更不可能经常遭到长官的呵斥。

王安石自从就跟随父亲东奔西走,非常了解各地百姓的甘苦。但是他虽然看清了现实里的一些弊端,却因为人微言轻,自己的主张根本无人采纳。其实诗人的这些想法也很容易理解,年轻人虽然吃苦耐劳,但也会有思想波动,更经常在困难时刻产生一些悲怨情绪。

颈联宣泄了自己的不平之意,“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他也曾考虑效仿陶渊明辞官挂印,然后来到山林里与高士结伴。“山冠、白纶”,指隐者的装束,朴素无华,却非常舒适合体。诗人虚构出一幅隐居的生活画面,传达出其进退两难的心情。

所以作者的这些话其实有点言不由衷,只是他故作旷达。所以诗人立刻又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只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才子诙谐地说,虽然我很想与您成为一家人,可是万一哪天遇到了清明盛世,朝堂上急需招贤纳士,恐怕一家之中不能有两位闲人。

诗人一边为自己寻找台阶,一边渴望着有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勤奋工作,王安石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被皇帝所关注,终于成为了大宋王朝中为数不多的名相。

王安石向往隐居生活,题写了一首七律,直抒胸臆,又诙谐幽默。诗人欣赏那些高士们的悠闲生活,更喜欢陶渊明的名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使身在闹市,也会觉得心远地自偏。

不过王安石也没有忘记自己勤学苦读的目的,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不停地抱怨;也不应该由于暂时的困境,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所以诗人便在结尾幽默地表达出自己对锦绣前程的强烈渴望,也值得后世读者深思!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