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论语心得五篇(论语心得体会感悟)

导语:《论语》学习心得(220521)(小乐)

论语心得五篇(论语心得体会感悟)

《论语》学习心得(220521)(小乐)

一、今日更新丨《论语·乡党》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樊登老师的精 华 解 读

丘未达不敢尝:药岂是混吃的?

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特意送药给他。孔子十分看重礼节,通常上级赐予食物,他应该立刻尝一下以示尊重。但是这回送的是药品,怎敢随便尝试呢?而孔子的做法既不失礼,又保全了自身,真是“有礼有节”。

伤人乎?不问马:这才是真正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马匹是非常珍贵的财产,家有多少马也可以成为衡量身份的标准。在《论语·公冶长》的课程中我们学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陈文子可以抛弃“马十乘”这样的巨额财产来表示对崔子暴政的抗拒,因此孔子赞赏他品行高洁。面对马厩着火、财产受损的状况,孔子先问的是家里的人受伤了没有,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仁者爱人”。我们也因此可以得知,儒家学说是以人为本的。

侍食于君:一举一动都是“忠”

《论语·八佾》中有一句孔子的感叹:“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为什么孔子按照周礼来侍奉国君,别人却讥讽他是谄媚呢?从本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大概能明白:因为孔子在侍奉国君时,一举一动都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周礼。而从周围人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很难做到这些礼数了,所以才有“礼崩乐坏”的说法。孔子事君尽礼,不是谄媚,而是忠诚啊。

原 句 译 文

10.15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或送礼物)时,孔子会向受托者拜两次以送行。

10.16 季康子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但同时也说:“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试服用。”

10.17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立刻问:“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10.18 国君赐了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了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祭祀给祖先。国君赐了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我的课后思考

这一节,“再拜而送之”、“拜而受之”、曰“伤人乎?”、“必正席先尝之”,“必熟而荐之”,“必畜之”,“先饭”——孔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后面都是对他人满满的尊重,不因对方的身份而有所不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用他一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藏,短短的二十一天,收获满满,感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台湾的金惟纯老师总结写出了一本书《人生只有一件事》,他说“没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我认为我们伟大的先圣孔老夫子的“仁以为己任”2500年前就已经道出来了。以我浅显的理解,“为己”就是《论语》的中心,以此为起点,可以生发出无穷的魅力,产生无尽的力量。

二、今日更新丨《论语·乡党》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1:入太庙,每事问。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樊登老师的精 华 解 读

疾,君视之:病了也不忘注意形象的孔子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时候呢。大多数人都希望生病时能安安稳稳地休息,形象什么的就再说吧。孔子可不能这样,尤其是面对国君来探病的场合,他也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君主的尊敬。孔子生病时也不忘注意形象,这说明“礼”与“忠”已经渗透至骨血,成了他的日常。

不俟驾行矣:忠君已到极致的孔子于我殡:见义而为的孔子

大多数人忌讳死亡,觉得这是件“触霉头”的事。孔子看到没有人给故去的朋友处理后事,敢于立刻接过这份沉重的任务,说明孔子仁爱又够义气。看一个人怎么样,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学完今天的课程,你是否觉得对孔子又多了解了一些呢?

非祭肉不拜:罕与友言利的孔子

孔子见到无人照料后事的朋友可以见义而为,但是对待朋友的礼物,不管多么贵重,他都不会行拜谢之礼,因为孔子交友“不重利而重义”。这里也提到,孔子只有接受祭肉时才会行大礼。虽然用单价衡量的话,祭肉的价钱无法和车马相比,但祭肉事关祭祀,事关礼,事关慎终追远。所以孔子只对祭肉行拜谢礼,其重视礼的程度可见一斑。

原 句 译 文

10.19 孔子病了,君主来探望,他便头朝东而卧,把上朝的礼服盖在身上,拖着朝服的大带子。

10.20 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

10.21 孔子进入太庙后,一有不懂的事会立刻问。

10.22 朋友死了,没有人负责收殓,孔子说:“那就由我来料理丧事吧。”

10.23 只有君主赠与的祭肉,孔子在接受时才会行拜谢礼。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这般名贵,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我的课后思考

我有两点不一样的看法:

一、关于10.21:入太庙,每事问

1、我试断句如下:

10.21:入,太庙;每,事问。

2、能否这样理解:

孔子进到太庙里,每每从事的是“问”的工作。

3、具体情况,等有空了再研究吧。

二、关于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能否两句联系起来考虑?

2、第二句,是否还在说朋友葬礼上的事情

3、能否这样理解:

10.22:朋友死了,无处安葬,孔子说:“让我来操办吧。”

10.23:朋友死后收到的馈赠,有的是车马,但不是祭肉,所以我不拜。

这后面透漏出孔子对死去的人的充分的尊重,是其“不知生,焉知死?”思想的实践。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