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一旦老人出现这三个征兆(老人家的感觉)

导语:如果有一天,老人出现这几种“感觉”,暗示他将告别红尘

大哲学家王弼有言:“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都有它们各自的道理。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这人世间的一切事儿,多半是一环扣一环的,有前因,必然会有后果。

出生之前,母亲要怀胎十个月,才把我们生出来。怀胎,这就是前因。而生出了孩子,这便是后果。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早已接触了因果。

等我们逐渐长大了,看到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就会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出生,还是归去,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切事儿,我们可以称之为“预兆”。

很多人会疑惑,人,准备离开红尘俗世了,难道也会碰到一些预兆吗?那是肯定的。花草树木在凋零之前,都要经历肃杀的秋天,又何谈是人呢?

如果有一天,人们出现了这几种感觉,说明他们要告别红尘了。

一、产生了“回归故土”的感觉。

人这种生物,其实特别矛盾。年轻的时候,想逃离家乡,离开父母,不愿意被束缚在一片狭隘的天地当中。等人老了,又想回到老家,叶落归根。

为什么人性,会如此复杂呢?就两个字,经历。没有经历,就希望触碰更大的世界。等有所经历了,有所领悟了,就觉得还是家乡最好。

有一位名人说过,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愈发浓烈。

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觉得人生差不多到头了,就回想起了故乡的一切人与物。所以,他就会回到故乡安享晚年,从哪来,回哪去。

孩子们都不理解,老人为什么不待在发达的大城市,而非要回到落后的老家呢?也许,在老人眼中,早已没有所谓的发达和落后之分了。

有诗云:“片片秋叶临故土,点点思念归家乡。”也许,再次回到家乡的人,终究要准备告别红尘了。

二、产生了“预知时至”的感觉。

佛家当中有一个说法,预知时至。大致意思是,人们预知到大限将至,年岁将尽,人生好比逐渐刻画殆尽的磁带,终究转不动了。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有“预知时至”的经历。

有一天,曾国藩就让孩子扶他到园子当中走一走。在散步的过程中,曾国藩一边叮嘱孩子,一边交代自己的身后事。而孩子听得糊里糊涂,怎么父亲会说这样的话呢?

曾国藩没有理会孩子,也不想解释什么,只把该说的话说出来。过了一会,曾国藩突然感觉到脚麻,就让孩子送他回书房休息。

年迈的曾国藩坐在躺椅上,安详地离开了。等孩子发现时,曾国藩已经归去了好些个时辰了。回想起父亲的话,孩子才明白,父亲是知道自己要离开了。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有“预知时至”的感觉,不奇怪。要知道,油尽灯枯,本就是此间的真相。

三、产生了“顺应天命”的感觉。

还未活到一定的年纪,人们不会顺应天命,因为未曾经历,毫无阅历。等活到了一定的年纪,身体不太好了,人们就开始顺应天命了。

什么是“顺应天命”呢?从表面上看,这是消极的做法。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是顺其自然,乐天知命的积极行为。不豁达,就不会顺其自然。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在45岁后,就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找仙人、仙山、仙药。嬴政已经拥有了大秦帝国,下一步,他就想千秋万代。没想到,他49岁就死了。

汉高祖刘邦,布衣皇帝,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在他六十岁,身体不太行的时候,他拒绝了什么灵丹妙药,也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

刘邦感慨:“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要你生,你便积极活下去。天命让你离开,你就接受现实,何必想太多呢?在生死观上,刘邦胜过了嬴政。

四、产生了“一场空”的感觉。

有道是:“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再美好的曲子,终究会结束。再璀璨的烟火,也会变得平淡下来。有些时候,“一场空”是万事万物都逃不过的宿命。

古时候的皇帝,再厉害,也只能一场空。王侯将相,拥有再多的钱财和名利,也要一场空。普通人,什么都没有,也只能一场空。

这种“一场空”的想法,我们很多人都了解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感觉得到。特别是年轻人,不会有什么“一场空”的观念,因为他们的前路,还特别长。

唯有经历半生,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会时不时产生一场空的感觉。这种感觉,到最后,就会让人顺利地接受“归去”的宿命。

对于生死,对于红尘,没必要太纠结,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

文/舒山有鹿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