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汉代的迷信思潮有哪些(汉代的迷信思潮是指什么)

导语:汉代的迷信思潮

谶(chèn)也叫谶语、谶记或符命,是预言吉凶的宗教隐语。它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秦穆公曾说,上帝告诉他"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史记·赵世家》)。这几句隐语预言了晋国献公之乱、文公之霸以及襄公败秦师于殺后纵淫等事件,是最早的"秦谶"。秦始皇时有"祖龙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的隐语,暗示秦始皇死后,至胡亥时秦将亡国,也是谶语。纬也叫纬候,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纬见于史籍记载,不早于西汉成帝年间。"六经"都有纬书,《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又各有几种至几十种。《孝经》也有《孝经纬》数种。由此可知,谶与纬本来是不同的。谶的起源早于纬;谶直接假托鬼神,纬直接假托孔子;谶不依傍经书,纬都依傍经书;谶的内容限于政治兴亡,纬涉及经书内容要广泛得多。但是由于两者都是神学预言,当西汉哀平之际,谶纬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时,二者完全合流,纬书中包括有谶语,有的谶语也依傍经书。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为"图书""图谶"或"图纬"。

谶纬荒诞无稽、光怪陆离、粗浅庸俗,它能够广泛流行,有其深刻的原因。从思想源流来看,谶纬泛滥是今文经学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以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本身包含着神学的成分。当今文经学被推崇为统治思想以后,这种神学思维模式就被确定下来,扩展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两汉之际谶纬思潮兴起又有社会根源。从西汉成帝、哀帝、平帝时期开始,经新莽时期,到东汉光武、明帝、章帝时期,大约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谶纬思潮兴起、发展,而后又趋于衰落,这与社会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西汉末年社会动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级转向利用谶纬迷信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王莽、刘秀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利用谶纬迷信,使谶纬思潮进一步泛滥。据《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元年(1年),王莽暗示益州,令塞外少数民族献白雉,借以宣扬自己辅政的功德,被封为安汉公。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年仅两岁的孺子刘婴继位,王莽又利用谶纬夺取权力。据说当时武功地方有人掏井得一白石,上有丹书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借此"居摄践祚",成为摄皇帝。三年后,又有人炮制出一条谶语,说齐郡一个亭长梦见天使说:"摄皇帝当为真。"后又有人制造出一个"皇帝金策书",书言王莽为真天子。于是王莽改国号为"新",改初始二年为始建国元年(9年),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年即颁布《符命》42篇于天下,以 谶纬迷信作为代汉的依据。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说,刘秀起兵时也制造了一条《赤伏符》:"刘秀起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是说代表火德的刘秀在西汉建国280年之际要做皇帝。刘秀即位后同样"宣布图谶于天下"。"光武善谶,及显宗(明帝)肃宗(章帝)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后汉书·张衡传》),谶纬到处风行。

谶纬的本质是巫术迷信,内容庞杂,涉及对经文的解释,包括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这些都被纳入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天人感应的守神学范围中。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包含着理论意义的内容。分述如下:

1.卦气说:

卦气说是把《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用以推断吉凶的巫术迷信。其基本思想是,体现神意的阴阳二气支配着自然和人事,而《易》卦的变化又代表着阴阳二气的变化,所以通过《易》卦可以解释或预见吉凶祸福。据《汉书·儒林传》说,《易》学家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传于焦延寿、京房。西汉《易》学的孟喜、京房一派就是以卦气说讲《易》的。《易纬》发挥了卦气说。

2.八卦方位图式

《易纬·乾凿度》提出的八卦方位图式,包括时间、空间、阴阳运行、社会伦理和八卦五个方面的因素。它以卦象说为基础把五方面的因素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图式,用以说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3.太乙九宫数图

所谓太乙九宫数图,是利用数字关系附会宗教思想的一个数字方阵。后来宋朝的刘牧以为这个数图就是所谓"洛书",蔡元定、朱熹认为这就是所谓"河图"。

纬书出现以前,《易传》的象数学已经提出: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礼记·月令》有一个天子一年中在明堂中居住方位的设计,"明堂"是作为政治和宗教首领的天子发号施令的宫殿,共分九室,各配以数字,《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如图示)纬书利用这个数图, 对它作了神秘的解释。

4.有形生于无形的宇宙生成论

汉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中都使用元气这个范畴。谶纬中的宇宙生成论很重视元气这个范畴。在讲到天地、阴阳、五行、万物时,纬书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些自然物归本于元气,如说"元气阳为天精,精为日,散而分布为大辰"。又说五行之始、万物所由从生的水是"元气之腠液也"(《春秋纬·元命苞),"火者阳之精也。水者阴之精也"。可以把元气理解为一切事物的基础,或理解为物质性的自然基元。但是,纬书的元气又与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如说"中宫大帝""含元出气流精生一""含元气以布斗常"(《春秋纬·文耀钩》)等。

问题在于,纬书认为元气虽是万物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原始,它本身是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在更早的阶段上,不但没有万物的形质,也还没有元气。《易纬·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在最初的"太易"阶段是没有元气的,至"太初"的阶段才开始有元气。"太始"阶段才开始有形,"太素"阶段才开始有质。这种说法把宇宙生成过程视做从未有气、形、质到始有气、形、质的发展过程,是汉代普遍流行的观点。《淮南子·天文训》、扬雄的《太玄·玄摘》、张衡的《灵宪》都有类似说法,但他们的哲学倾向并不相同。这个宇宙发展过程的动力是什么?纬书的不同篇章对此的解说并不完全一致,因为纬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共同点是把宇宙生成论纳入神学体系。《易纬·乾凿度》用《易》学的象数说作 了烦琐的解说,归结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宗祖也。"这就是说,宇宙生成的过程是由《易》卦主宰的,不是《易》的象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易》的象数主宰着宇宙万物。《易纬·乾凿度》又说:"圣人凿开虚无,畎(quǎn,田间小沟。)流大道,万汇滋溢,阴阳成数","上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缘物成三"。在那未有质、未有形,甚至连气都还未有的阶段,这"凿破虚无"的"圣人"只能是神而不可能是其他东西。之所以称宇宙之本原为"圣人""上圣",那只是因为谶纬神学智力的低能,他们让人类从属于神的主宰,但又只能用人类本身的形象去塑造主宰人类的神。

综上所述,谶纬是一种宗教迷信思潮。它涉及的领域极广,思想内容极其庞杂。它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纳入一个系统中,表现出承认世界广泛联系的观念。但它建立这个系统时所用的方法,既不是分析也不是综合,既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而是牵强附会、生硬割裂、违反理性的主观拼凑。不过谶纬思潮作为两汉之际社会危机和今文经学发展的产物,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应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不应当简单抛弃。在古代认识发展史上,它提出宇宙生成问题而又不能作出正确的解说,这就从反面推动人们探索新的出路,孕育着从经学到玄学的变革。至于纬书所保存的某些具体知识也不应一概抹杀。皮锡瑞说:"故纬,纯驳互见,未可一概诋之。其中多汉儒说经之文,如六日七分出《易纬》,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出《书纬》,夏以十三月为正云云出《乐纬》,后世解经不能不引。三纲大义,名教所尊,而经无明文,出《礼纬·含文嘉》、马融注《论语》引之,朱熹注亦引用之。岂得谓《纬书》皆邪说乎?"(《经学历史·经学极盛时代》)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作者:儒行道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