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中庸第十六章原文(中庸第16章的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中庸》第十六章的奇葩解释:“体物而不可遗”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中庸第十六章原文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中庸第十六章原文(中庸第16章的意思)

这篇讲第十六章:

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先看看传统解释:

孔子说: “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又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 ‘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以上的译文最奇葩的是哪句呢?就是“体物而不可遗”这句,被解释为:“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我很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翻译,因为下文说了“鬼神无所不在”啊。但为什么说一定错了呢?因为在古文里,“体”绝对没有“体现”的意思!只有“现”才会有“体现”的意思。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是一组排比句,“而”在古文里有时候通“尔”,代表“你”。大部分的时候是个连接词,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还可以是转折关系。这是组排比句,“而”就只能是同一种意思。前面两句好理解,鬼神当然是看不见、听不到的。

所以这里的“而”是转折的意思,可以用“却”来替代。因此,最后一句就应该是“体物却不可遗”。“遗”当然不会有“离开”的意思,“不遗”又怎么能解释成“不离开”呢?恰恰相反,“遗”是“留下来”的意思,“遗物、遗产、遗留、遗失”里的“遗”都是“留下来”的意思,留下的是“东西本身”,离开的只是东西的“原来主人”。故而“不可遗”就是“不能留下来”的意思,那种翻译完全是在“逆向行驶”。

你现在或许会问:鬼神不是无所不在吗?怎么就“不能留下来”呢?“体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体”虽然不能是“体现”,但可以是“身体”和“物体”,既然后面有“物”,那必然不是“物体”而只能是“身体”。谁的“身体”呢?“死人”的身体,就是“尸体”!听我这样解释是不是觉得有点毛骨悚然?其实这是古人在不同时期对“鬼神”的概念不同造成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鬼”最早就是自己的“祖先”,所以古人特别敬畏。人死后,灵魂就离开身体变成了鬼魂。成语“魂不附体”就是指受惊吓后,灵魂差点离开身体,即“差点吓死”。所以“鬼”和“神”都是一种“气体”存在于人的周围,而不是附着在身体或物体上,故“体物而不可遗”。

“想看鬼神却看不见,想听鬼神却听不到,鬼神也不会留在尸体和物体上(即想摸也摸不到)。”才是这段话的正解。鬼神是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的!即便如此,天下之人却无不敬畏……

最后要讲的是“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诗经里的话有时连文言文底子不错的人理解起来都费劲,有些人解释“思”是个语气助词,有些人则认为是“司”的通假字。

除了“思”可能是“斯”之误,当语气词尚能成立外,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考虑一个字是否为通假字,一定是在这个字所有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的时候才会去想的。“格”在这里应该是“标准”和“法式”的意思,而“思”字从古至今基本都是“思考”、“想法”等意思。所以“神之格思”就是——神的对“德”的标准考量。加上“不可度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神的对“德”的标准是无法推测的(神威难测)。

那么最后的“矧(音同审)可射思”又如何解读呢?从“文字学”来讲,“矧”字从字形上看就是“拉弓射箭”的意思。(注:矧字有况且、何况、也、牙龈或通哂等解释,放在此处皆不通。)“矢”就是箭的意思,“引”就是拉弓的意思,加上后面的“射”字正好呼应。所以这应该是句反问句,即:难道可以靠射箭来射中吗?言下之意就是:难道还能猜中吗?神的想法是无法去推测或猜测的(既不可度亦不可射)。

这句话与《中庸》最后一章引用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同样出自《诗经·大雅·抑》中的一段,整段内容如下: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前面两句的意思就是:看你与君子们交友时,你的态度和顺,过分接近便是有过失(即保持距离,不过分亲密)。

观察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别说神明不会显现,切莫以为不会遇见神明。(注:辑柔:和顺;遐:远,不遐即不远;愆:过失;觏:遇见;云觏即遇见云,因为神是腾云而来,故遇见云即遇见神明。)

既然猜不到,而鬼神又是无所不在。因此,孔子就感慨道:“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掩),如此夫。”什么意思呢?以前没有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就是一门学问。这里“诚之不可揜(掩)”应断为“诚之,不可掩”!整句就该译作:如此一来,再细微的行为都会为鬼神所见,所以你只能诚实以对、不可隐瞒掩盖。

整个第十六章的内容只有这样释义才能前后贯通,变得有逻辑,这不就是在回应《中庸》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为何“慎其独”?因为他人虽然看不到,但无所不在的“鬼神”会看到,这也就是古话常说的“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中庸》第十六章的奇葩解释:“体物而不可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