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读后感500字左右(聊斋读书感悟)
导语:读聊斋有感(五)
聊斋志异第一篇是《考城隍》说的是考试、做官的事,最后一篇是《爱才》,说的仍然是文采、做官的事,可见蒲松龄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做官哪。
第一篇是考官,最后一篇说的是一员武将替人写了封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令弟从长,奕世近龙光,貂珥曾参于画室;舍妹夫人,十年陪凤辇,霓裳遂灿于朝霞。寒砧之杵可掬,不捣夜月之霜;御沟之水可托,无劳云英之咏。”
有当朝高官见了,咦,这小子行哪,写的很好啊,一问是干什么的?原来是一员武将。
有这么好的文采当什么武将啊?得,你改文官得了。
这人就成文官了,最后当了通政使的大官。
通政使是个什么官呢?这可是大九卿之一,正三品大员,凡是地方上的、京官的题本、奏折、本章,统统交到通政使手里,他看过之后,再往上转呈。
这也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实例了,不对,不应该是知识,应该是作文。
那个时候所谓的知识就是指作文了,其余的根本称不上知识,因为不考。考试也是一篇八股文的事儿,看到没,写作文写的好了就可以做高官,你武艺再强、弓马再娴熟没用。
看看古代,除了开国皇帝之外,都是文官治世,大宋朝尤甚,本来赵匡胤是武将,一条棍棒打天下,结果上台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武将们全部告老还乡,当富家翁去吧,换上的全是文官。
从《爱才》中看出,高官爱的是什么才?是文才,不爱武才,说明当时根本看不起武将,以致于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综观中国历史,自科举制以来,写作乃是最重要的技能,是社会最推崇的技能,因为写的好了能当官儿。所以,中华精神食粮十分丰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资治通鉴、各种谋略。
但具体事务则不被重视,像算术、医学、化学、物理、建筑、火药等等,一直都在民间发展,当局重视程度大大不够,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恰好是这些不被以前皇帝所重视的。
作文写的好,对社会进步有多大的推动力?对文明的发展有多少贡献?反倒是发展出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缠小脚勒细腰、男尊女卑、结构森严的等级制度、不思进取的宿命论等糟粕,严重的束缚了人性的自由。
当一个社会不想着如何干实事,如何发展各种先进技艺,只想着整人、玩人、管人,就只能是窝里斗,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一个团体,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
所以,中国才会在清朝时期被列强所超越,变的落后挨打。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