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识人需要智慧(识人智慧语句)

导语:《智慧的维度》(85):识人、选人的智慧和奥妙

在单位经常参加录用新员工的面试工作,对识人、选人有不少感想和体会,这里,结合学习经典,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宠辱若惊”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此语源出《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受到宠爱或侮辱时会像受到惊吓一样心神不安,这是因为人们将宠辱视为大患并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宠是卑下的表现,得到宠爱就惊喜不已,失去宠爱就惊慌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并以此态度看待天下,这样的人天下可以交付于他;爱惜自己身体并以此态度治理天下,这样的人天下可以依靠于他。

每当我读《道德经》这一章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个不同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小人,“宠辱若惊”,把宠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得宠时诚惶诚恐,失宠时惊惶失措。一种是圣人,“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将天下兴亡看得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热爱天下百姓如同热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有时,还可能会由此联想到一些具体的人物和场景,不免会心中暗笑,暗赞老子的高妙。

在这段描述中,老子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识人标准,一个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特别是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那些“宠辱若惊”的人,对宠辱十分在意、十分敏感的人,那些“贵大患若身”的人,视地位、荣誉如性命的人,是难以担当大任的。只有那些珍惜自己,热爱生命的人,“贵以身为天下”的人、“爱以身为天下”的人,可以“寄天下”、可以“托天下”,将天下交给这样的人,则国家可得安宁,人民可得幸福。这个标准和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绝对准确、管用!

由此,我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此言虽对女性有明显的诋毁、蔑视之意,但其对“小人”特点的描述和把握却是十分生动、十分准确的。你对他亲近一点,他就对你言行无忌、不恭不敬,你对他疏远一点,他就对你满腹牢骚、怨天怨地,这是最典型的小人德性,与“宠辱若惊”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代,各种识人、选人、用人的学科日益发达,种种考评、测验、选拔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容易使人淹没在技术性的指标中而忽视或缺失对人的主体和本质性的认识,这是很要命的事情。许多平庸之辈、贪官污吏、卑鄙小人,正是在这种量化齐一、丧失个性的层层考试和选拔中一步一步混入社会管理阶层的,有些甚至可以混到相当高、相当好的地步。技术性的东西多了,智慧就少了,体现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愚蠢和滑稽现象自然就产生了:考评愈频,庸才越多,天才越少;政纪愈繁,贪官越多,清官越少。许多所谓“科学”的识人、选人方法反而不如老子、孔子所讲的方法简洁、易学、实用、准确。也许,我们用老子、孔子的方法,不能选出适用当代的“圣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老子和孔子的方法辨别出形形色色的“小人”。这是我们先哲们的智慧和高超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色彩。

当然,老子的本意主要是讲人生修养,如何对待宠辱、如何对待生命,并将这两者与如何对待“天下”联系起来,使其成了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和人格追求。

【摘编自《智慧的维度》,张国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见本书第73页】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