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暖工具都有什么(古代人取暖方式)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古代人取暖6种常用工具,没电的时候,真想试试呢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代取暖工具都有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冷了,天冷了,听说这个冬天将是近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北方的暖气在2天前已经温暖了居民楼,想想小编所在的小区,至今还没有通暖气,禁不住又一次忧桑了。
苦逼的人生,还要码文以示奋斗,真是直击我心灵深处的隐痛……
唉,为了这个寒冷的冬天,我先得给自己打点预防针,没有电,没有暖气,古人照样都过了,他们如何与寒冬抗争的呢?看看能否借鉴之……
1,火盆
火盆是最常用的取暖方法,朝野上下,古往今来,都在用。在农村,一口破锅,弃之不用时,就是一个很好的烤火之物。
皇亲贵族的火盆更精致,景泰蓝制,皇帝赏雪时往脚边一放,一股暖流自脚底而生。
不过,火盆很常用,却很不安全,《清仁宗实录》(卷三六三)载:
“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
火盆之上用铜罩盖住,外加镂空的顶,再佐以香饼,就成了清洁、环保、带有香味的“熏笼”了。
2,地炉
地炉,又称火坑、地坑。普通人家,在屋里简单挖一个坑,四周用石头砌墙,在当中生火即可取暖。
东北地区尤其寒冷,做饭的炉灶和隔壁卧室的床连通在一起,成为东北特色的炕,可坐可卧。
唐朝有首名为《地炉》的诗:
“两星残火地炉畔,梦断背灯重拥衾。侧听空堂闻静响,似敲疏磬褭清音。”很有画面感。
3,地龙
这是紫禁城的豪华取暖方式,即在地面之下,筑造传导热力的火道,曲曲弯弯的,如同走龙,故称地龙。
火源设在室外地坑里,遇到冰雪天,太监们使劲煽风点火就行,室内没有半点污染。
这原理,类似我们现在的地暖。
明朝太监刘若愚,在其《酌中志》中载:“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
如今去故宫游览,仍然在建筑台基上,可以看到炕口、排烟口。
4,火墙
火墙,是根据烟囱的原理发明的。1990年代,在小编老家,还有用小煤炉取暖的习惯,发现留在室内的烟囱越长越多,室内越暖和。
古代用铁皮打造烟囱没条件,就专门建一种类似烟囱功能的烟道,或中空的墙壁,大面积地留住了热量。
5,手炉
上述这几种方法,都是在居室内使用,固定,庞大,热量大,足以全家御寒。
在室外,还有一种更精致精巧的手炉,供富家子弟、小姐们外出暖手之用。
由于是随身携带的饰品,它做工极其精致,状如小花篮、小提包,不过用铜铸成,内装炭块,外层镂空,即可散热又能护手不烫伤。
其原理,与火盆、熏笼一样。
6,汤婆子
最后,还有一种暖被窝用的“汤婆子”。
睡觉之前暖被窝,是个辛苦活,谁都不想第一个伸进冰冷的被衾中。
怎么办,把手炉改造一下,弄成圆润的、状如水壶的器具,里面加开水,再放在被窝里就OK了。
汤,就是热水,婆子,比喻暖被窝的伴侣。
在天津少帅府,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卧室中,宽大的床上有一个装木手柄、头如大型淋浴头一般的东西,好多人不明白是什么。
其实,它就是个汤婆子,里面加热水后,热力通过镂空的洞散发出来,用木柄拉着它,入睡时可以更方便地暖被窝。
看了以上这些取暖设施,诸位有什么心得无?
我是决定了,没有暖气,也可借鉴古人智慧,在屋里搞几个炉、炕、笼之类的。
但不管哪一种形式,核心需求一个字,钱,是必不可少的。买炭、买电、买热,用什么都一样。
房中有钱,这个冬天还会冷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代人取暖6种常用工具,没电的时候,真想试试呢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