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说100字左右(说说语文作文)
导语:说说语文学习(接上篇)
(2)读懂文章。
曾经一个小学生家长和我谈及辅导孩子数学应用题的问题,家长对我说一张试卷孩子会问十几次。我告诉她,下次遇到问题,不要急着回答,让孩子自己把题目多读两遍试试,卡壳或是做完时把思路讲给你听。莫要小看这个小小的角色转换,习惯养成和能力训练将完全是两档子事儿。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做阅读题更是如此,先要好好地读文章。但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重视题目的完成,而不重视把文章读明白。文章都没读明白,拿题就做,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习惯很坏,不能养成。
怎么去读文章呢?在考场上是没有时间去细细研读的。读文章所需要的概括能力、分辨能力、逻辑能力、筛选能力、联想能力、共情能力等等,需要在平时阅读教材的时候培养。教材是干什么用的?中高考都不会考教材现成的文章,那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读?因为教材就是用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而让学生赢得考试的,也是能力与素养。
要知道,教材是在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星空里摘下的最为耀眼的星星的专集。读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和大师对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技法,每一点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探究。
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呢?大道至简,只需要三个字,就可以完成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三个字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沙丁鱼鱼槽里的鲶鱼,可以防止把书读死。
以这次期末考到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想读明白,谈何容易。大的方面我们可以问三个“为什么”: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被选进教材?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这样不更突出母亲吗?为什么要把怀念放在秋天?既然是怀念母亲,为什么开头却写“我”的糟糕表现?为什么不让母亲临死前把话说完整?为什么文末去描写各色菊花?为什么全文花大量笔墨写花?同样,在词语运用上,也有太多的为什么。
学须有疑。又如孔子盛赞颜回高尚,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过得如此潦倒,似乎乏善可陈啊?带着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去读教材,去探究,才能解得其中滋味,你的收获自然会越来越丰盛。而且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作用的。能够欣赏到别人的好,就能够看出自己写作的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进。假以时日,阅读与写作必然是齐头并进。
多说无益,领会精神很重要。这儿我只从读书和做题两个方面做一点阐述。暂时先把这两点做好,你就找到了突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了。
一、 多读书还是多做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是不主张寒假买来一套语文试卷来刷题的。寒假作业是值得玩玩的,我看了,挺有趣的。剩下的时间,我觉得还是多读几本书更好。
你以为上面那个对联快速的多角度做出来,是靠做题做出来的?你以为读课文的时候那一系列问题是靠做题做出来的?不。是长期读书的结果。
打个或许并不严谨的比方吧。比如种庄稼,天天在地里刨,就能种出好庄稼,就能获得大丰收?别犯傻了。我想,真正的种植高手,一定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专业阅读与研究上。
于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读什么书呢?这个,因人而异。不喜欢读书的人,从兴趣入手。天下书太多太多,不能尽读。既如此,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只要是健康的,从喜欢的入手,就挺好。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考虑系统的读。根据喜好,读一人一派一家皆可。比如读苏轼,读王阳明,读鲁迅,读建安文学,读朦胧诗派,读儒家,读史书等等。读其全集,然后读相关的助读书籍。这样读,你获得的不是零碎的认知,而是系统的思想。零碎的认知正如赵翼所言:“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系统地阅读,得其全貌,久而久之,就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未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很有可能的。这些,哪是天天趴在习题堆里能够成就的呢。习题集是“器”,拼命刷题是“术”,前面“一、二”所述为“法”,而读书是“道”。刷题现在已经不少,未来还会更多,急什么呢?还是利用现在题量还不是太多的时候,多求“道”,难道不好吗?
这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