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在我们地球陆地上地壳的物质结构组合是形成什么(陆地上的地壳成分是)

导语:在我们地球陆地上,地壳的物质结构组合是形成我们世界的主要因素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地球表面两种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壳结构,一种是大陆型的陆地地壳,另一种是大洋型的海底地壳。

大陆型的陆地地壳至少可以划分为两大层类:上层富含硅、铝,科学界叫做硅铝层地壳,或者又叫做花岗岩地壳,在这个地壳的范围内,地球内部的地震纵波大约5.5~6.2公里每秒的速度进行传播,且这层地壳的物质密度约为每2.7克立方厘米;

下层地壳就富含有硅、镁等物质了,通常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硅镁层地壳,或者又叫玄武岩地壳岩层,在这个地壳的范围内,地球内部的地震纵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2~7.4公里每秒钟的时间,这层地壳的物质密度为每2.8~3.0克立方厘米的压强;截止到现代时期为止,我们人类陆地上的钻井深度一般都没有达到过这一地壳层面,所以对于大陆下面硅镁层的物质组成成分,至今在科学界里还有着各种不同的推测和结论。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分界面,科学界上叫做康拉德面;硅铝层之上,还有着各种经常被沉积岩层所覆盖的物质成分,但是在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北欧地区的斯堪的纳威亚半岛等地,其中还有一些的地层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地盾的地方,硅铝层的地壳直接暴露于地球表面。在全球的一些平原地带,这里的地壳厚度约为30~40公里的范围,而在全球大部分的高山地区,一些地壳的厚度则比平原地带增大了许多,其中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最厚的地壳厚度可以达到70公里的范围。

大洋型海底地壳是一种一般缺失型的硅铝层地壳,上世纪50年代以来,根据地质科学界的地震波速度观测的资料显示,科学家们通常把大洋型海底地壳划分为三大层地壳结构:

第一层的地壳,来自地球内部的地震纵波速度为2.0公里每秒,这层的地壳物质密度约为1.90克每立方厘米,主要为海底沉积物质的岩层;

第二层的地壳,在这里的地震纵波传播速度为5.12公里每秒,地壳的物质密度为每2.55克立方厘米,近些年来这层地壳已经为深海海洋钻探所揭露,科学家们发现的这一层地壳岩层物质,主要为地壳上层的玄武岩岩层;

第三层的地壳,地震纵波在这里的传播速度为6.7公里每秒钟的时间,这里的地壳物质密度为2.86克每立方厘米的压强,这层地壳里主要富含丰富的铁镁等基性岩层以及超基性的岩层物质;其中,包含有辉长岩、橄榄岩等各种岩石物质,有的岩层物质遭受到蛇纹岩石化的这种变质的作用和影响。

橄榄岩

大洋型海底地壳平均的厚度仅有6.5公里,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千分之一的厚度,而最厚的海底地壳约可达地球半径的百分之一的距离。

大陆型陆地地壳和大洋型海底地壳的分界线不在海岸线的地带;在全球各个海岸线的外侧,通常都是一些近海底部十分平缓的浅海区域地带,这里的海域我们的科学家叫做大陆架区域。

全球范围内的大陆架面向外洋的方向,是一种坡度比较陡峭的大陆坡区域;大陆坡继续向下逐渐延伸到深海的平原地区,在这里就到达了我们所说的大洋型的海底地壳位置了。

大陆型陆地地壳和大洋型海底地壳的分界线一般就是在大陆坡的坡脚区域,此处的大陆架和大陆坡虽然都在海平面以下,但是通常这里要归属于大陆型陆地地壳的过渡区域,即部分可归于大陆型陆地地壳过渡型的地壳范围。

大陆坡的坡脚区域以外的深海大洋区才是典型的全球性大洋型海底地壳的区域;所以,大陆露出海洋表面的陆地总面积虽然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在内的全球大陆型陆地地壳的分布面积后,可占有的全球陆地总面积约为40%左右。

在我们地壳的下一层地幔的区域,通常以1000公里的深度为界限,这里的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区域;当代我们人类钻探的钻井最深度,还远没有到达过这一地幔区域;所以只能根据一些间接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推断这一地幔区域内的物质组成成分。

目前,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们都赞成橄榄石物质是地球内部上地幔的主要物质组成成分,有的科学家们说上地幔主要是由三种不同成分的橄榄岩物质和一种成分的玄武岩物质组成的。

橄榄岩是地幔内一种呈现为橄榄绿色的铁镁硅酸盐矿物质的岩层,组成它的铁、镁、硅、氧等物质也都是地球上自然界里最常见的组合元素;从地壳下部地幔区域的顶端,从这里出发的地震纵波的传播波速为8.1公里每秒钟。

橄榄石

橄榄岩与地壳的物质中橄榄石的组成成分是相当的,在深海断层深断裂区域附近,有可能就是地幔顶部的岩浆物质将一部分的橄榄岩物质带到了地壳的表面,从而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它的本来面目。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的科学家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到地球内部地幔深处的物质组成成分的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