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翻译及原文(论语为政第二怎么读)
导语:《论语》为政篇第二12(原文、译文、点评)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能辅助人的生活工作的各种工具、容器,叫器。器是需要经过加工而成的,加工的过程既是去除的过程也是保留的过程,还是装饰做表面文章的过程。对于做人来说,与加工器一样。不器,即齐而不弃,不弃而齐,就是不放弃良心良知,不放弃道德, 不放弃天道法则,不放弃仁,不伪装修饰,不掩盖不欺骗而成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自我加工,不伪装修饰,不掩盖不欺骗;不失本色,不忘初心,不丢弃良心良知;做到信,做到正,做到忠,做到仁。”
【徐力点评】
君子不器,这简单的四个字,让不少后人脑袋瓜子疼。因为越是这种简洁到只有几个字的句子,越是让人感觉难以解释准确。
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短句的真实含义,就要弄明白“君子”和“器”的意思。
人类在开始的时候,比较纯朴,不会投机取巧,不会使坏,大家都是自食其力,基本上没有人做不平等的事。那时候,大家在交易时所使用的度量衡就叫“君”,开始,“君”就放在村头,也没有人看管,大家都是自觉地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进行商品交换。但是时间久了,就有人学着不老实了,就有人学会耍心眼儿了,就有人去偷偷地改度量衡,好在交易时占别人的便宜,或者做其他不公平的事,损害别人的利益。大家不是傻子,这种事出多了,大家就觉察到了,大家一合计,就决定,推举一个人出来,一方面,为大家照看度量衡,以防有人偷改,另一方面,在人们有纠纷冲突的时候,出面为大家主持公平公道。推举什么样的人合适呢?当然是推举那个懂道理、做人做得好、为人处世公正平等的人。这个人,因为主要是用来看护“君”(度量衡)的,所以也就被人们称呼为“君”了。
如此,这个时候的君,就成了不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靠吃大家的供养生活,专职为大家照看度量衡,为大家主持公道的人。这时候的君,是明白道理的人,是能一碗水端平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做人成功的人。
君不是永生的,君也会去世。君离开人世后,大家又一合计,认为君的儿子一直与当君的爹在一起生活,境界肯定也低不了,于是也就不再另行推举其他人了,而是直接让君的儿子继任君原来的工作。君的儿子,就叫君子。因此,最初,君子也是懂道理、会做人、为大家主持公平公道的人。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君成了世袭制,世袭做社会的管理者。君子也就演变成了,专指思想境界高,懂得怎么做人的人,“君子不器”这句话里的“君子”,其实就是指这个含义。
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容器。
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加工出来的。人们把植物、石头、土、贝壳、动物骨头等天然的东西,根据人们的需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器”。
加工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既保留又丢弃的统一过程。在用原始材料制造器时,人们会把那些不想要的部分,认为没用的部分,弄下来丟弃掉。而把那些自己想要的部分,认为有用的部分,留下来。与此同时,人们在制作过程中,还会对“器”进行一番修饰装饰,弄些花纹、图案什么的,上点颜色什么的,以显得美观。
因此,器这个字也就有了多重含义:一、有去除杂质的意思。二、有丢掉质朴,不再纯朴的意思。三、有装饰,伪装,掩盖的意思。
知道了器的含义,“不器”的意思也就知道了:不丟弃天性,不遮盖本性,不丢掉纯朴的本质。
那么“君子不器”的意思也就出来了:在做人这件事上,会做人的人,懂道理的君子,不改变自己的初心,牢记做人使命,坚守自己的良心良知,以一颗纯洁纯朴的真心,丝毫不加掩饰,不加伪装地对待所有的人。
也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不失本心的人,做一个真君子,不做伪装出来的伪君子。
君子,在做人上,肯定是不器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