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冬至夜思家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迷你特工队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导语:白居易《邯郸冬至夜》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妈妈外出回来,总爱捂着你的小脸蛋问:“宝宝有没有想妈妈呀?”其实妈妈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妈妈好想宝宝呀!”
长大后你外出远游,心里总在想:“不知道妈妈在家里想我没有?”其实这个时候是你内心在想念家里的妈妈!
谈恋爱了,每次见到你的恋人,你总会情不自禁地问:“亲爱的,你有没有想我啊?”其实你真正要表达的是:“亲爱的,我好想你啊!”
一千多年之前,分别在一个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和一个夜黑风高的冬至之夜,先后有两个辞亲远游的年轻人,因思念故乡的亲人,而发出“故乡的亲人可有在想念我”之问,从而给我们留下两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传世佳作,他们就是盛唐的诗佛王维和中唐的诗魔白居易。
王维于公元701年(武则天朝)出生于山西蒲州,公元715年,15岁的他便离开家乡远赴长安。公元717年,离高中进士还有四年的王维尚辗转于长安和洛阳之间,这年重阳节,已离开家乡两年,年纪只有17岁的他,实在想念故乡的亲人,而给我们留下这首妇孺皆晓的传世之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意诗中的“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之东”,王维乃山西蒲州人,其时他正漂泊于长安,长安在华山西边,山西在华山东边,故曰“山东”。
该诗留下的这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百年来千万游子思乡念亲的共鸣心声。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在想像故乡的亲人们在节日登高之时想念自己的情景,其实是他自己此时此刻在想念故乡的亲人。
此处的“兄弟”可以理解为概指故乡的亲人,也可以理解就是指自己的兄弟,因为王维确实有一个弟弟名叫王缙,唐肃宗朝官至宰相,兄弟感情深厚。安史之乱后,王维不幸入狱,弟弟王缙向唐肃宗求情,自己愿意贬官换取兄长的自由,才使王维得以免罪,后来还得到朝廷重新重用。
随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等人先后去世,曾经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旋即进入沉寂期,白居易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出生,使大唐诗坛再一次步进中唐时期的辉煌。
在王维去世后的第十一个年头,公元772年,有一个人在河南新郑出生,他叫白居易。
公元804年的冬至之夜,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白居易出差客居邯郸,每逢佳节倍思亲,孤旅官驿的他想起了家里的亲人,于是他想,家里的亲人此时应该正围坐在一起念叨着我吧: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该诗与前面王维的诗一样,行文平白,很接地气,不同的是,白居易的诗中没有一个“独”字,也没有一个“思”字,却让人一读就充满孤独、思念之感。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就是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用想象中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相思”的精妙效果。
王维和白居易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一个在盛唐,一个在中唐,相差七十多年,但两人的人生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的宦途总体上还比较顺达。
跟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大鹏李白和奔波愁苦一辈子的杜甫相比,王维无疑是幸运的,他只是在安史之乱后,有惊无险地坐了几天牢,其余时期仕途都比较平稳。
白居易也只有被贬江州司马的一段贬谪经历,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和客死贬谪之乡的柳宗元相比,白居易更是幸运的。
其次,跟一辈子都在瞎折腾的李白和一辈子都在战斗的刘禹锡不一样,王维在下狱后和白居易在贬谪后,人生观和生活观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王维变成那个亦官亦佛的半神仙,白居易也由先前的接济天下为己任变成明哲保身的白乐天。
再次,两人虽然都表示不理天下事,但由于他们确实太过有才,官都做到很大,王维一度做到尚书右丞,白居易一度做到中书舍人,离宰相就差半步之遥。
还有,两人晚年都归心佛事。王维事佛是承自其母的,他名“维”,字“摩诘”,就来自于佛教用语“维摩诘”。经历安史之乱后,王维买下了终南山下原来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改造成自己的终南别业,专供自己和母亲修心事佛,在母亲去世后,又将其捐出作为佛寺之用。
白居易在贬谪江州之时,就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多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并自命号“香山居士”。
值得一提的是,王维和白居易居然还是老乡,王维是山西人,白居易虽然出生在河南,但他的祖上却是山西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