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恐龙之乡简介(自贡恐龙历史)
导语:探访世界恐龙故乡:自贡恐龙(上)
恐龙群窟 世界奇观
No:1
天府峨眉龙:天府峨嵋龙是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体形较大的恐龙,体长12 至 14米,高5至7米,头较大,头骨高度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颈椎很长,所以脖子显得特别长,最长的颈椎为最长的背椎的3 倍,超过尾巴长度的1.5倍。这只标本最长体长达到20米。
No:2
合川马门溪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部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部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 相对较少。
马门溪龙有世界上最长的脖子,如果让它和长颈鹿比,长颈鹿会输得很惨,它的脖子总共有11—14米。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
No:3
沱江龙/四川龙
四川龙(学名Szechuanosaurus)是指属中华盗龙科恐龙的一种。它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亚洲。它的外表有点像小型的异特龙,体重约100-150公斤,身长约8米。四川龙是晚罗世游荡在四川盆地中装备齐全极凶猛的掠食者。它的尾巳又粗又长,后腿大而壮,但前臂却小而短,每只前肢有三个带锋利承的指头。四川龙有一个血盆大口,口内长满了大而坚团的法毒牙齿不仅锋利,而且向后弯曲还有倒钩,用于晈开猎物的肉还能防止咀嚼的过程中肉往外掉
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
沱江龙的背板可以用于吸收阳光,它们就像太阳能板那样,能够吸取热量。当背板中血液的温度升高时,热量就通过血管流遍全身,帮助沱江龙提高自身身体温度
No4
多齿何信禄龙
多齿何信禄龙是种原始鸟臀目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由成都理工大学的何信禄和蔡开基在1983年发现及命名。这个物种被正式命名为何信禄龙之前,这种恐龙被非正式的名为原盐都龙
No:5
建设气龙
建设气龙是一种小型的侏罗纪食肉性恐龙,体长4米,重约130-140公斤。其主要特点是头大而轻颖,侧扁尖锐的牙齿呈匕首状,颈子短,尾巴长,前肢短小灵活,后肢强壮有力,趾端长有尖锐的利爪,善于两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动物,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可怖的捕猎者。
No6
蛇颈龙
蛇颈龙是已灭绝的蛇颈龙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属双孔亚纲鳍龙目,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个体较大,且长颈,因以得名。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蛇颈龙体型硕大无比,是海洋中的霸王,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化石见于上三叠纪到下侏罗纪,直到上侏罗纪。分布广泛,遍布东半球;也见于南美地层。北美和别处的有关类型,持续到白垩纪末。
No:7
大白华阳龙\四川自贡龙
太白华阳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原始剑龙,体长4.3米。其主要特点是头大而厚重,呈三角形,颈子较短,前肢大大短于后肢,但四足着地行走。背部两列骨板比较小,形状多变,尾端具两对板状尾刺。现有标本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博物馆中。太白华阳龙也是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发现的剑龙中最完整的骨架
四川自贡龙自贡龙(学名:Zigongosaurus)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沙溪庙地层,年代为侏罗纪中至晚期。由于对中国的侏罗纪蜥脚下目所知有限,对自贡龙的分析亦有困难,有些学者指它应属于峨嵋龙或马门溪龙,有些则指它是独立的属。
No8
四川巨棘龙
此展品为晚侏罗世化石。540厘米×110厘米×150厘米。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剑龙类恐龙。头骨相对较小,牙齿少,且呈勺状,颈部短,身体背面有15对对称排列的小背板,形状多变,多呈三角形。这类通常生活在河畔湖滨的丛林地带,以幼嫩的灌木树叶为食。这具保存较完整的骨架长5.4米。现收藏于自贡恐龙博物馆。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