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面料和工艺技法具有哪些特点(明清服装特点)

导语: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面料和工艺技法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面料与工艺技法是展现礼仪服饰时代面貌的重要因素。它从不同层面讲述着地域纺织水平和织造技艺,是社会阶级性发展和人们生活习俗的一面镜子。在实物搜集基础上通过明清山东不同礼仪服饰所用的面料和地域特有的织绣工艺进行研究。

1.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随着礼仪属性和经济水平等各有不同。随着棉花在明代山东的普遍种植和家庭棉纺织业的兴起,使得礼仪服饰中棉布的使用增加。与此同时丝织业也是山东一项重要的手工副业,因此礼仪服饰面料多为棉和丝织物。根据山东曲阜孔府档案资料中的文字记载及山东地区各大博物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私人收藏家所藏的婚服、葬服、祭服中的服饰名称进行汇总。

纵观明清代山东礼仪服饰名录可知,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以缎、绸、罗、绫为主,这与礼仪服饰出现在人生中重要的、盛大礼仪场合有较大的关系,人们通常会在此时选择华丽的面料彰显身份地位及自身财富。丧服依据史料记载多用质地粗糙的麻织物,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而礼仪服饰中的靴、鞋等则多用棉织物。这些面料的主要来源为苏杭及山东当地。

自明代运河山东段通航之后,促进了山东沿岸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宗的布匹、棉花、皮草等生产资料从全国各地运往山东或从山东运往各地,延续明清两代,历时数百年。从清代中后期济宁码头集散商货情况可以看出,光绪二十年济宁产皮衣1000件,济南产绸缎7-8万匹,日用杂货20-30万担,在济宁港发出。可见交易量之庞大。

棉的种植在明代山东东西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皆有植棉记载。全省棉花种植中较为集中的是东昌府、兖州府、济南府。《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通过对山东棉花征收赋税进行统计能够清晰地反映各府植棉的情况。据《山东通志》记载,山东共征花绒52449斤,其中济南府14066斤,兖州府17064斤,东昌府15701斤,青州府3794斤,登州府858斤,莱州府1962斤。

棉花的广泛种植,使得家庭棉纺织业也发展起来,但染织工艺却落后于江南,市面上流通的多是粗布类布匹,以自用为主。自明中期以来,各地逐渐实行一条鞭法,赋税折银制度。这一政策刺激了发纺织品的商品化发展。山东植棉集中区以家庭为单位的棉纺织业逐步发展起来,商品布交易开始在交通便捷的州府和运河沿岸萌芽,但商品化程度有限,范围狭小。

清代初期,山东各地的棉花种植日益扩大,棉纺织业的普遍发展带动了棉布市场化、专业化的提升。至清代中期,棉纺织业脱颖而出远远超越了传统丝织业,棉纺织业超越了农桑丝织业。山东棉布市场由输入为主,变为重要的生产和输出地。

明代山东丝织业在政府颁布农桑征课之令,强令农户栽桑纳捐,鲁西平原的兖州、东昌二府及济南府西部的德州等州县丝织业获得长足发展。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桑蚕丝织业逐渐摆脱了赋役制度的束缚在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较好的州县集中。

东昌府各州县的丝麻生产迅速发展,据万历东昌府志记载:“万历时已”阖境桑麻,男女纺织以给朝夕,三家之市,人挟一布一缣已谵石粟。”其属州县如高唐、夏津、莘县、武城等均有了丝、绢、绫、绸等产品。

到清代,冠县、堂邑等均盛产丝绸。主要有首帕、汉巾、丝布、丝线、帛货等。质地虽不及苏杭产品,却在北方城市被誉为上品。北到京师、宣府,南至河南、开封不少地方都有专门经销山东丝绸的店铺,与南京苏杭的罗缎铺、山西的潞绸铺、泽州的帕幔铺相比肩。

2.明清山东礼仪服饰的工艺技法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中包含刺绣、妆花、织金等在内的多种工艺技法。其中鲁绣所用较多,也最具地域特色。它是明清时期山东地域的风土人情、风俗信仰和地域文化的表现。礼仪服饰通过鲁绣增加了层次感,使面料产生不同质感的对比。图案更加华丽、生动,鲁绣又使图案造型得到固定,服饰穿着起来平整、美观。

鲁绣,又称作“齐纨”或“鲁缟”,是我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品种之一。从商周到春秋,山东地域丝织水平发展始终处于领先水平。鲁绣便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鲁绣已经遍及山东民间。

明清时期鲁绣在山东礼仪服饰当中已相当普及。以孔府旧藏的明代裙子中的花朵为例,从根部到花梗、叶片、花瓣均采用鲁绣针法。辫绣套针、缀绣、打籽针法皆有使用,所绣花朵栩栩如生,生动自然,体现出鲁绣针法细腻、灵动、多变的特性。

清末,随着西方织绣工艺的传入,山东文登等沿海地区将鲁绣技法中融入西方抽纱技艺,博采众长为传统平面刺绣平添了些许立体感。形成了构图巧妙、色彩斑斓、针法苍劲的工艺特征,颇具北方民间意蕴。目前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江南大学服饰传习馆等现存的明清山东服饰中,包括袄、衫、褂、裤、鞋、云肩、荷包、鞋垫等无不体现着鲜明的鲁绣工艺。

根据明清山东礼仪服饰中鲁绣的针法特点和适用题材,可将鲁绣分为绗针绣、柳针绣、锁链绣、盘金绣、绞线绣、包梗绣、平针绣、掺针绣、套针绣、抢针绣、乱针绣、打籽绣、钉线绣、钉线绣、平金、套针、网绣、缀绣。

明清鲁绣的针法丰富,所绣图案或豪放或恬淡或浓艳或自然,掺针绣自由洒脱,常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色。柳针绣,装饰边缘以及填充图案内部线条。锁链绣,可用来表现各种不规则图案。锁链针脚通过或大或小针脚表现层次感。盘金绣,用金色或银色丝线围出不同形式的曲线,再用其它线将其固定在织物上,也可用于装饰图案边缘。绞线绣可用于表现明线辑。

包梗绣,同柳针绣用法基本相同。套针绣,以长针脚搭配短针脚,相互交错覆盖。抢针绣多用于表现图案色彩的减变或明度推移。与套针绣走线类似,所不同的是只有短针没有长针。在表现渐变时,要多批走针。批数越多层次越丰富,表现出柔和雅致的效果。鲁绣工艺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用双股棉线刺绣,不仅图案牢固、耐磨,而且质感苍劲。

其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鲁绣的常用色彩多为饱和的红色、蓝色、黄色等,其搭配方法多以补色搭配,或与黑色搭配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山东地域以农耕为主追求淳朴自然的风貌。第三,独具特色的针法体系,所以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第四,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粗犷风格,强调工艺性,注重装饰性的表达,服饰中的图案多反映美好的人生追求。

小结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面料和工艺技法的典型特征。包括图案的装饰特征、题材、文化内涵、装饰形式;以棉和丝为代表的主要服饰面料以及以鲁绣为主的山东地域典型工艺技法,得出结论如下:

(1)图案方面,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具有典型的汉民族特色,图案布局讲求对称、均衡,繁简相宜。图案中的吉祥寓意丰富,婚服图案多体现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护生纳吉的期盼;葬服图案充满对死者在阴间生活的人文关怀和对佛道信仰的抒发;祭服图案庄严肃穆。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将山东地域独特的民俗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体现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其中,明代礼仪服饰图案造型较为粗犷、色彩稍显浓重,清代继承了明代图案的主题内容题材和构图进一步充实,其图案整体上更加细腻清秀,在构图方式、图案设计和着色搭配方面呈现出堆砌与繁杂的特点。

(2)面料与工艺技法方面,随着明清山东地区棉花种植的普及和纺织工艺的改进,出现了品种丰富的布匹,丰富了人们制作礼仪服饰的面料选择,除昂贵的丝、绢、绸等面料之外,由棉布、棉线制作的鞋、袜等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不同身份阶级在服饰领域的界限,传统的衣着质朴观念与崇奢尚华风气相互转变,也是社会阶级性发展的一种进步。

服装制作工艺作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特殊类型,凝结着山东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智慧,是山东地域传统民俗生活、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鲁绣针法的丰富,在传承明代技法的同时也根据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不断创新,使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因此而具有浓郁、自然的地域特色。

本文内容由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