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傅佩荣谈做人)

导语:傅佩荣:现代人盲目困顿,是不会倾听?听到一种声音的人修为很高

王阳明有句话说:我看那朵花,花的颜色跟我内心一起明亮起来。

他是偏重“感应”的,但王阳明不是以自己为探照灯,即一个主体对客体的了解、控制或宰制;而是主客之间一起呈现一种互动的、相互的关系。

这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表达之外,也要学会倾听。

要倾听什么呢?倾听对人很重要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几种有关倾听的体悟。

1 你要倾听谁?

谈到倾听,当然先想到人与人之间,这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层次。

你就要先问四个问题:

第一,我在倾听谁?

这个人当然是从最亲密的家人,到朋友、同学、同事,再到其他人,关系越来越远。

关系太远的话,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背景,也不知道他一向的想法,即使想听,恐怕效果也很小。

第二,这个人与我有什么关系?

“他与我的关系”非常重要,关系不见得是家人最亲密,也许你有最好的知己。

所以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是在倾听谁?这个“谁”跟我的关系如何?

第三,我为什么要听他说话?

当一个人要向你倾诉,他是想要由此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这时候你就要学会感知和判断。

如果他只是发泄一些情绪,那你最好做个安静的倾听者,给他陪伴就好;

如果他想要得到寻求帮助,这时候你就要理性分析,为他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

第四,倾听之后的结果如何?有没有更好?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要关注效果。

假如他只是想发泄情绪,你却不断地给他提供建议,恐怕结果并不好;

当然,也要防止变成一种定期的情绪发泄,那样也不是好的结果。

2 倾听就是属于

如此看来,做个好的倾听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你会累,因为自己也有做不完的事;会担心,怕没有听懂对方真正的意思;

会烦,尤其是被当成情绪垃圾桶时;会有责任的压力,因为他的信任。

有时候弄不好,听到最后,很多事情反而变得复杂化了。

所以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倾听,始终会有它的问题。

真的要做到倾听的话,有一个德文单词可以给我们参考。

在德文里,“听”叫做hören,另外有一个词叫做gehören,意为“属于”。

所以,倾听就是属于。当我听你说话的时候,在这段时间我就属于你,完全从你的角度来思考,来设想。

但是,这种“属于”能撑多久呢?

人到最后一定要问,我能不能够属于我自己?

我如果要别人属于我、听我说话,或者我属于别人、我跟别人倾诉,单向的发展不可能长久。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倾听,多数时候不会是单向的,而是双方之间互相倾诉自己的内心,互相沟通的过程。

这样,两人可以互相属于,就变成很好的朋友了。

3 倾听大地的呼吸

和人与人之间的倾听不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倾听,要放松很多。

庄子在《齐物论》中,一开头就提到了三种声音:人籁、地籁、天籁,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什么是“籁”?就是一种竹子做的乐器,中间空的,可以发出声响。

首先,人籁就是人与人之间说话造成的声音。

人籁一定有压力,因为任何人说话都有说话的内容和目的,你听的时候怕听不懂,怕听错。

另一方面,人籁也包括人所制作的各种音乐。

音乐都要传达某一种情感,有目的的传达就会造成压力。即使是你最喜欢的一首歌,如果让你连听一百遍,恐怕也会受不了。

所以,人籁始终有它的限制。

第二,地籁就是自然界的声音。

外面的雨声,海边的浪涛声,风吹过竹林的呼啸声,或者鸟鸣犬吠……

大自然发出各种声响,没有特别的目的。

所以,当人听到地籁的时候,会觉得很放松,好像自己和自然界融为一体,可以随着自然的韵律来呼吸。

庄子就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就是当你听到风声,就好像大地在吐纳、呼吸一样。

4 倾听天籁之声

我们大多时候,耳朵都是向外的,很少能够向内,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完全不去倾听自己,这就是现代人感觉盲目、困顿的原因。

不妨每隔一段时间,一个月、一个星期,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现在过的生活,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真正认可的吗?

我有没有在浪费我的时间和生命呢?

以往我们忽略了这一点,一直忙着有形可见的东西,五年十年以后,发现自己迷路了,

虽然外在可能获得了一些成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但方向偏差的话,永远达不到你所设定的目的。

这种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庄子所说的天籁。

天籁就是放空你自己,任何声音的出现都有它的条件,一旦条件成熟,就出现了。

这时候你不要存有特定的想法,就把自己放空,所有的一切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如如——照它所应该的样子出现,没有什么喜怒哀乐的评价或反应。

所以庄子说,天籁不要用耳朵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

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只能够理解意义;而气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共同基础,它是相通的。

5 虚其心回应万物

道家讲到“用气来听”,等于说听就是不听,不听就是听。

一切的“有”最后回到“无”里面,而“无”又生出“万有”。

这种说法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已经到了道家比较高的层次。

我们可以回到开头,看王阳明的那句话来体会。

因为西方人比较容易从“我是一个主体,我来知觉你,你就存在”来看,这等于是“主”对“客”的主导或宰制。

我们不同,不管对象是不是人甚至万物,一朵花也好,我跟你之间是一种感应的作用,同时存在;消失的时候,也同时消失。

这代表,我的心进入一种“虚”的状态,随时准备回应万物。

好像山谷回声一样,你发出什么声音,我就回应什么样的声音。

其中的奥妙,确实可以慢慢来琢磨。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