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万历鞭尸张居正后悔吗(万历如何清算张居正)

导语: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清算张居正,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既有的政治格局,为自己亲政创造条件,张居正执掌朝政十多年,的确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世上只有张居正没有万历,对皇帝而言,臣大主小意味着风险和无能。

二是文官集团的驱动。张居正的“考成法”让万历朝上千人丢官失业,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尤其是张居正与宦官冯宝的结合,在他们眼里有失正统,历来宦官就是文官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三是万历皇帝要组建新的权力核心。都说万历怠政,实际上万历皇帝并非一个“酒色财气”的皇帝,多是后世修史者对他的诬陷,“万历三大证”就说明他本身并非怠政,《明实录》就万历皇帝从亲政到驾崩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兴修水利,改革军制,强化税改,组织救灾赈灾等各个方面,万历都有很明确的作为,从万历皇帝的表现来看,张居正的强势让他对文官集团产生了忌惮,所以,在比如开征商税和矿税等方面,他大肆运用宦官,绕过文官集团。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还有人说张居正与李太后有私情,触及到万历皇帝的敏感神经,这纯属于猜测,没有历史依据。隆庆皇帝死的早,只干了六年,万历皇帝即位,当时只有10岁,算是一个幼主。隆庆让高拱当首辅,高拱专权霸道,对幼主及其母亲李太后产生威胁,于是,张居正联合万历的“大伴”太监冯宝,推翻了高拱,形成了张居正、李太后、冯宝利益结合的铁三角局面,也正是在这种格局下,张居正才有了改革的空间和时间,推动了万历时代的中兴改革。要知道,在大明朝的中后期,要形成皇室宦官文官集团思想的统一,是很难很难的,没有思想的统一,莫说是改革,内斗内耗就没完没了。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张居正死后,除了“一条鞭法”,张居正其他的改革措施都被推翻,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说张居正改革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又保留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无非就是税制的改革,其核心是税收货币化,这其实给明朝收税带来了更大的便利,而作为“一条鞭法”的前提,丈量土地,才是核心中的核心,要是土地丈量没有搞清,税收依然混乱。但是,丈量土地自王莽改革起,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真正搞清楚过,为什么呢?因为土地兼并太严重,土地都被集中到豪强或者官僚手里了,这些豪强和官僚享受着各种优惠条件,几乎就不纳土地税,那么,按照“一条鞭法”核定下来的税收,就被分摊到普通农民土地上了,农民的税收就增加了。好在明朝开始的农业税率十分低,只有“三十税一”的标准,所以,“一条鞭法”实施后,用银子代替实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虽然有所增重,但是还缴得起,便没有发生农民的反抗,怨声载道倒是常事。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故,“一条鞭法”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以及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所以,得以保留。

而张居正真正改革的核心却并不是“一条鞭法”,而是对官员的“考成法”。按照张居正的改革,在京官员每六年考察一次,号“京察”,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通过考成法,对已渐腐败的明朝官吏给予约束和管理,史载张居正考成法一出,年有一千多官吏被罢免,对文官集团的腐败是一种矫正和打击。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考成法才是推动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因素,如果不首先解决文官集团的腐败和作风问题,那么张居正的改革就和王安石的改革一样,最后流于形式,无疾而终。

当万历皇帝清算掉张居正和冯宝的时候,突然发现,文官集团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除了满口的道学和理学,要求皇帝象征性的“坐朝论道”而外,所谓朝政大事,交给贤能的官员去干完全就是架空皇帝。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一派独大的情况下,只好躲避不见,而此时,他的母亲李太后,却再也没有表现出张居正时代的强势,放任万历而不管。

为什么李太后会有此举动?

万历清算张居正,却保留“一条鞭法”,李太后为何也不吱声?

一是因为铁三角的局面已经破坏,万历皇帝已经亲政,所谓儿大不由娘,李太后根本无法左右万历皇帝的想法。张居正在的时候,李太后可以依赖张居正和冯宝达到利益的统一,皇帝年幼,作为监护人的李太后自然能有所作为。

二是文官集团推翻“考成法”后,形成一党独大的势力集团,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后又清算了冯宝,使得李太后根本缺乏制衡文官集团的力量,就算她想管,也根本管不了。

本文内容由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