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专注(庄子注重什么)
导语:《庄子》:专注于事物的核心,才能抓得住福祸的机缘
一、世间真正的智者是致力于自身的能力提升,而不是去在意表象的得失。
愚者向外求,智者向内探寻。
智者遇到问题是努力向内探寻,找到常人所无法察觉的答案,而不是像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一样,无论成败都将问题归咎于外在。
如《围炉夜话》之中说: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意思就是说:不与他人争论名利上的得失成败,只求自己能在得失成败的过程中能增长智慧与才干。
世间外在的表象是内在核心的延伸,而不是内在的主宰,有的时候甚至表象也会与内在核心相违背,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核心不变,当核心不断增长,也就是一个人智慧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时候,他才能具备获取福分的资格。
所以说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表象的得失与成败,而是内在核心智慧的是否增长,以便于今后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而且外在呈现的事物既然是表象,必然是短暂的存在,一个人如果只是将精力放在一些短暂片面的事情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塑造一个更好的人生结果。
冯梦龙说过一句话叫: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
意思就是说:谋略不够深远,做事情就容易轻率,别人与我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着,正如福与祸、吉与凶总是相互转换一样,而老练成熟的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宁可考虑的深远一些,也不是只顾眼前。
在宋真宗时期,李沆担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
当时由于西北边疆战事不断,一般吃饭都很晚,王旦有一天感慨着对李沆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天下太平、悠闲无事,那样也轻松一些。”
李沆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语曰:&39;譬人有疾,常在目前,则知忧而治之,沆死,子必为相,遵与虏和亲,一朝疆场无事,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多少有一些忧虑、劳苦,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如果哪天天下太平,朝廷也未必安然无事,正所谓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像人得了病,常常发病,就会因为担心而去治疗一样,我离开之后你必定会担任宰相,朝廷也会很快和戎狄和亲,当那个时候边疆无事时,君主就会生出奢侈之心。
王旦听了李沆的这一番话,特别不以为然。
后来李沆又不断地把各地的灾民水旱等情况上奏皇上,皇上看了不太高兴,脸色大变。
而王旦也认为,这些琐碎的小事不值得劳烦皇上,有违皇上的心意。
二、而李沆又说:“现在皇上年轻,就应该让他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情,才能常常怀忧患恐惧之心,否则皇上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些忧虑,必然大兴土木、派兵打仗、立庙祈祷等等,而我年龄大了,这些事情我可能看不到了,但这是你应该忧虑的事情。”
后来李沆去世之后,宋真宗果然因为与契丹讲和、西夏纳贡称臣等事件而显骄奢之心,于是封禅泰山,在汾水立祠祭神,并且大肆营造宫殿,开始了奢侈糜乱的生活。
王旦看见这一幕之后,才知道当初李沆的先见之明,感慨的说:“李沆先生真是圣人。”
正所谓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一个人只看到眼前的美好或者贪图眼前光景的时候,就会不顾及以后的结果,而人生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一个人沉浸于片刻的成就中无法自拔时,忽略的也是表象背后的核心本质。
如果一个人占了表象的便宜,必然会吃核心规则的亏,也就是忽视了事情背后的发展规律,最终因为眼界浅薄,而导致自己处在被动局面之中。
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将精力放在一时的得失成败之上,因为将注意力太过于放在已经不能更改的事实,或呈现在表象之上时,一来会困扰于表象的情绪之中,二来也会错失以智慧转变祸福的机缘。
而真正的智者,都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将眼光放在内在核心规律上,专注于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的方式才能抓住事物变化的核心。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孔子前去楚国,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捉蝉,好像从地上捡起来一样容易。
孔子就问他:“你是不是有成熟的技巧,还是有道?”
这个捕蝉的老人就说:“我有道在身,我用五、六个月的时间学习在竿头累叠两个丸子不使它掉下来,失败的机会就极少,放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失败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放五个丸子在竹竿上不掉下来,就好像从地上捡取一样容易了。
当我捉蝉的时候,身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个站立的木桩,我伸着手臂拿着竹竿,如同枯槁的树枝,虽然天地无限广大,万物纷纭繁多,但是我眼中心中只有蝉翼,我身心不变不动,不因繁杂的万物改变我对蝉翼的关注,怎么能得不到蝉呢?”
孔子听了这一番话就说:“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专一,不就是说的这位老人吗?”
在这番对话之中,老人所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因外在事物变化,而改变内在核心主宰”的道理。
外在的变化呈现繁杂的表象,而内心的核心依然能够主宰不变,这就是高于世俗的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