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临事当先下一句是什么)
导语: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四留铭》
为人处世,万事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财不可占尽,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1、凡事不必做尽
有一个佛门弟子,做事非常的认真,日夜参禅,可就是收效甚微。一天,他去请教师傅,师傅听后,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盐,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地融化。”
弟子立即照办。可过了一会儿,他又来找师傅,说:“师傅,水太满了,摇不动啊。想用筷子进去搅,可葫芦口又太小了,进不去。所以,这盐都沉到下面去了,化不了啊!”
师傅听后笑着说:“那不好办,你先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用力摇一摇,看看如何?”徒弟又立即按照师傅说的去做了。果然见效,甚至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葫芦里的盐很快就融化了,清水变咸水了。
这一下,徒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为人做事,仅有认真是不够的,留有一定的“余地”也是必不可少的。葫芦口小,不能用东西进去搅,如果你把水装满,把活动的“空间”堵死了,没有了“余地”, 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和进程。
留余,既是技巧问题,也是原则问题!留下了“余地”,也就是留下了“活”路。
曾国藩说:“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凡事不必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余德于己。
2、做人不能太过精明
王熙凤外向开朗,十分会为人处世,但她一生太过于精明与算计,最后在饥寒交迫的狱神庙中孤独离去,死时身上只有一床破草席。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曲子里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王熙凤一生的真实写照。
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她,让她别为眼前的世俗繁华的假象迷惑,终归贾府要败得,还告诉她让她置办一些后路,以防将来败落时这些子弟好有个着落,能然续香火。
结果王熙凤不听话,将放给那些婆子丫环小姐的月钱拿去放贷,然后可以私吞那些盈利。后来抄家的时候在王熙凤屋子里翻出来海了去的钱物。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意思是机巧不能算尽、聪明不能用尽。王熙凤自以为聪明,做事不留余地,富裕时不置办后路,才让自己陷于险地。
万事留有余地,做事游刃有余,才是长久之计。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与己。
3、为人切记留余忌尽
康应魁是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人,他素来节俭,八十岁生日时,竟然决定大摆寿宴,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
酒过三巡,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让大家确认之后,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
康应魁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康百万家族深谙“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道理,他们修河堤、建学校、赈灾民,种种义举赢得了广泛赞誉,康家的生意也自然走上了长盛不衰的快车道。
都说富不过三代,康家却繁荣兴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富到“马行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吃康家粮”,后来被慈禧赐封为“百万之家”,于是有了“康百万”的名声。就是这么一个名门望族,训导子弟的家训居然是“留余”。
《道德经》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开悟得道者,对金钱不存占有之心,也不会刻意储藏财富,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这样做,反而越是会拥有财物。富贵不能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泽于己。
人一辈子的福报都是有数的,福报享完,灾祸就来了。所以吃的简朴、用的简朴,爱惜福分,不占尽钱财,则可以长保幸福,并可惠泽子孙。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