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艾窝窝的介绍(艾窝窝的口感)

导语:艾窝窝的舌尖记忆

它的颜色雪白雪白的,像雪球一样,形状圆圆的,好像一个乒乓球,我拿起一个,上面的粉渣掉到了我手上,我轻轻地吹去,手上还留着一层淡淡的白色,我一闻,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混合着花生酱的气味,我咬下去第一口,感觉到一股糯米香,第二口下去,一股山楂和芝麻的味道充满了嘴里,第三口下去的时候,就有一种黏黏的感觉,艾窝窝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童趣。小时候,我喜欢那圆嘟嘟的外形,每次遇到一定会吃,用小手捧着,感觉一个艾窝窝都能占满手心的样子。还喜欢冰凉凉的口感和似黏非黏的外皮。我眼中的艾窝窝,要说正宗,那必须不是豆沙馅的。其实馅料可依自己喜好,但艾窝窝如果换了豆沙馅,就失去了第一口冰凉后凉丝丝的利落口感。豆沙吃在嘴里应该是温暖的,但艾窝窝显然是冰雪洁白的,内馅也应该更冰冷一些才对味。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这样一段批语:“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其物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文中的“爱窝窝”就是现在的艾窝窝。那最初“爱窝窝&39;不洛夹》:四月八日用白蔬品,摊桐叶上,合叶蒸食,名不落英。问样是四月八日,用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被称为“不落荚”。从已有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不落夹”有大小两种形制,且应该属于两种食品。明朝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在《明宫史●饮食好尚》中与道:“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以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规同也。”从文字上看,这种大约10厘米长、3厘米宽的食物应该就是“大不落夹”。用苇叶裹着糯米制成、味道和粽子相近的大不落夹大概有点接近粢饭之类的食品。而今四川的“叶儿耙”可能就是大不落夹的遗制。相对来说,北京的“艾窝窝”则更可能脱衍于“小不落夹”。同样出自刘若愚之手的《酌中志》是这样写的:“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这就是小不落夹,可见这种食品是用蒸熟的糯米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按成圆皮,包上芝麻、日等拌好的馅,万历年间的“窝窝”就成功完成了。从文字上看,“小不落夹”就是现在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的“艾窝窝”。可见,明朝宫廷中至少已经出现了艾窝窝的雏形。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