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至善的人(至善之人必是至恶之人是什么意思)

导语:至善之人无需寻找爱,因为他就是爱本身(连载315)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分享暨挑战月分享17

今天,我们进入第62章第五层,读《道德经》就是读懂自己,成就自己。

十三、至善之人无需寻找爱,因为他就是爱本身。

《道德经》学用,明理是至关重要的起点。本章的前后两段中存在三组微妙的对应关系:首先是“善人之宝”对应“不求以得”。

《道德经》中,善人与不善人的区别,不是善恶对错,而是内求还是外求?

善人以道为宝,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恪守与道的契约精神。所以,他不抱怨、不找理由、不依赖别人。

他的品质就是他的力量,他的坚持就是他的运势,他的纯朴就是他的智慧。一个有力量、有运势、有智慧的人,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去践行使命。

当他达成心愿时,也为别人做了榜样——因为,“不求以得”这四个字太玄幻,一般人不敢相信,只有有人用实证说话了,大家才敢起身追随。

善人就像一颗火种,是世间最珍贵的存在,能成为善良的人,是上天对我们最高的奖赏。

但很多人修道多年,非常努力,却进展不大,为什么?

因为,他的目标与方法不匹配。

很多人修行,目标虽定在了大自在、大圆满上,可他用的却还是求人间福报的方法——这是以有求之心,求清静无为的果。一旦目标与方法南辕北辙,他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求大道与求名利不同,道在自己心中,什么时候清静无为了,什么时候道就显现,因为道就是清静无为本身。

清静无为,难不难?难!

有形的人事物好控制,但无形的心念看不见、抓不着,要想调服,简直比登天还难。但难就对了,若是唾手可得,道怎么能称之为天下最珍贵的东西呢?

反过来说,如果人一求道,马上就有个“道”来回应他,这恐怕也不是正道,因为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但没有求道的心,怎么得道呢?这个道,到底求还是不求?

答案是:求,也不求。

求,是心愿,是起点;求,也是有为法,是过程,这都是梯子,是需要的。但随着内心的成长,慢慢要把这个“求”的心放下,就像婴儿一旦会走,就不能一直坐在学步车里了。

如果求而忘求,说明修行已化为了生活,心已坚定,不会动摇。

心定了,人反而会放松,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中,人才能感受宁静。

很多事,不再那么执著时,那个好的结果也快来了。

因此,老子说“善人之宝”之所以与“不求以得”对应,是因为至善之人,善而忘善,他不会去寻找爱,因为他就是爱本身。

下一篇: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字:给(连载316)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浏览):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道德经与打坐~第74章(下):生命由道而生,也须顺应道走向尽头

本文内容由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