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理念包括综合性探究性和())
导语: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主题活动是指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某一主题为活动主线来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本节主要讨论基于内容划分的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包括主题确定、主题目标的制定及主题内容框架的构建三个部分。
1.主题确定。
主题起着核心、统率的作用,主题名称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涵盖和容纳整个主题活动的基本内容。确定主题的考虑因素:
a、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水平等,是影响主题选择与确定的首要因素。
b、主题自身的特性。需要考虑主题中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可能涵盖的教育内容,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否是最基础的、最重要、最适宜的。如相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手机来说,主题“亲亲泥土”对幼儿发展来说是更有价值的。
c、教师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常见主题的分类,常见的主题类型如下:
(1)围绕幼儿自身开展的主题。例我的嘴巴会说话、我的小手真能干、我的早餐真好吃。(2)围绕自然环境开展的主题。例植树与环保、中国茶、奇妙的石头。
(3)围绕社会环境与生活开展的主题。例三月江南、拜年了、好玩的气球。
(4)围绕人类与科学技术开展的主题。例幸福大家庭、战争与和平、神舟六号真伟大。 (5)围绕重大事件开展的主题。例如福娃宝贝、游世博。
2.主题目标的制定。
主题目标是对整个主题内涵与结构的剖析与分解。
(1)主题目标的基本维度。布鲁姆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成效进行了相应的分类:
a、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发展水平。
b、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目标主要表现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的形成五级。
c、动作领域。主要表现为知觉、定向、有知道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六级。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这是当前学前教育课程领域目标研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考虑主题目标的基本维度。
(2)主题目标的分类。根据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关注取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行为目标(关注结果)、生成性目标(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热生成)、表现性目标(追求儿童在过程中反映的多元化)三类。
新课程改革结合新课程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表述。这一目标表述能较恰当地表现出教育的结果与成效。
这个表中的两个主题目标,第一个主题目标《请到我家来做客》主要遵循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分析。而第二个主题《中秋月儿圆又圆》目标没有严格的区分。只要能从情感、技能、知识进行简洁、清晰、概括的陈述即可。
3.主题内容框架的构建。
主题目标确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目标寻找合适的教育活动内容,通过内容的展开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主题网络,主题网络按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就构成了主题内容框架。
主题构建的逻辑主要有:知识逻辑、经验逻辑、生活逻辑三种。
知识逻辑主要是按照主题知识的学科逻辑(语文、数学、英语)来进行主题内容的建构。
经验逻辑是指按照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来组织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
生活逻辑主要是指按照生活的实际来组织与建构活动内容。
在主题的实际建构中,常常是以一条逻辑为主线,但也有其他的辅助逻辑线索(逻辑1、逻辑2、逻辑3、逻辑4)。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