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隋朝大运河是什么(举世闻名的隋朝大运河叫什么)
导语:举世闻名的隋朝大运河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因其辐射之广、修建时间之长,成为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隋唐时期,尤其是隋朝,是大运河修建史上承上启下的时期,虽然当政者开凿运河的初衷不同,但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方便转运漕粮、沟通南北的作用。
广通渠
隋朝运河兴修,始于隋文帝时期。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杨坚下诏书说:“京城所在之地,人员往来繁多,并且四周都有重要的关塞,但是水陆的交通却很艰险。目前能依靠的仅是黄河及渭河的水运,虽说有一定益处,但渭河的水量变幻莫测,难以长期依赖,所以很有必要在潼关(今陕西渭南潼关北)和长安之间修建漕渠。”于是,派隋朝著名的建筑学家宇文恺率领众多水工,开始开凿漕渠。引渭河之水,从大兴城一直到潼关,绵延300余里,称之为广通渠。文帝开通广通渠的目的,一是为方便潼关至长安之间的交通往来,以备军事需要;二是为了方便粮食的运输,遇到水旱灾害时方便开粮仓赈灾。
广通渠沟通了长安和洛阳两大都城,互相水运直达。漕运船可由长安出发,沿广通渠向东到潼关,再进入黄河。黄河从潼关改变流向,开始向东流,此段之后水流也趋于平缓,适合水运。所以漕运船便可从潼关沿黄河转洛水后直达洛阳。这是隋朝修建运河网络的第一步。
山阳渎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在旧有邗沟的基础上修建山阳渎。邗沟开凿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军事需要,在今天的扬州建造邗城,同时开凿了从邗城北至淮水的邗沟。隋文帝此次修建山阳渎,主要是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疏通、扩展。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河之水,经宝应、高邮、江都(今江苏扬州),向南汇入长江。山阳渎沟通了淮水和长江这两大水系。
通济渠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为满足自己南巡江都的目的,下令征募河南诸郡的役丁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从东都洛阳西苑引榖河、洛河向北至入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经过荥泽汇入汴水,再将汴水从大梁(今河南开封)东面引入泗水,一直到达淮河南岸的山阳。大运河修建至此,通济渠便和山阳渎通过淮水连接起来,通济渠又连接着黄河、广通渠,从长安到洛阳往南方的水运线路基本完成,这是大运河修建的第二步。
永济渠
第三步是向北延伸。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征发河北诸郡的役丁一百余万人。引沁水向南注入黄河,然后自沁水入河口东北开凿,向东北方向到临清(今山东临清),流经屯氏河故道,最后在天津汇入海河。这是永济渠的南半段,称为“南运河”。后改道西北方向,沿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内),是为北段,称为“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黄河与海河水系,使华北地区水运系统相互连接。
隋朝大运河修建至此,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络。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为方便江南巡游,又继续扩展南方运河,修建江南运河。北起江都南面的长江,向南沿太湖东岸一直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汇入浙江(钱塘江)。大运河南线从江都向南延伸到了余杭,并且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水系。
至此,隋朝庞大的运河网络建造完成。以洛阳为中心,西到长安,南到江都、余杭,北至涿郡,沟通了南北五大水系,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为一体。虽然隋炀帝时期修建运河,其目的是方便自己出巡游玩,但这一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的确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物质、文化交流,特别是大大方便了漕粮的运输。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