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自然之翼的介绍(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导语:自然之翼 | 回归自然,敬畏生命

【编者按】近一二十年中,当自然教育受到普遍关注并有形成产业化的趋势时,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反思:自然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最终目标又在哪里?什么样的自然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自然教育?上期推文介绍了北京大学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博物选修课”,以下为选文的下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博物选修课对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意义。

参加博物课学习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与变化?回归自然是否就是简单地带他们回到大自然?是否在大自然中简单游戏或学习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期待的自然教育?

我们在博物课中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是有具体的思考、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关键在于我们为孩子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1. 博物选修课学习中的几个全新特点。

首先是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学习方式。现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间接知识(书本知识)的获得,注重甚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和联系,而缺少学科间的联系,也缺少与自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学习方式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的可能,只能被动接受。因而学习兴趣低下,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变得令人忧虑。更可忧虑的是,由于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数内容远离自然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观察和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锻炼学生们观察现象、和培养探究能力的理想空间。教师根据博物选修课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批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课题确定后,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其它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的方法、过程安排、新知识学习、课题的研究与分析报告等,都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设计。在研究课题的准备阶段,学生要主动查找资料,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学生野外实地考察学习)

在进入课题调研后,要到野外进行考察,进行必要的观察、记录。然后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最终给出课题的研究报告。这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选定的。对于未知的新知识,他们自己主动查资料、主动学习。这改变了课堂书本知识学习中常见的被动的机械记忆。在这种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变化了,基本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变成了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教师变了,通常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学生活动的导师。

博物选修课重在敞开知识大门让学生选择,让他们享受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乐趣,从中体验一种全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根据项目要求做野外数据采集)

其次是新的学习组织结构和新的学习关系。博物选修课是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学生群体组合与分类的。在同一课题组,可能有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博物选修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学习新的课题,不强调原来共有的知识基础。在这个群体中,大家研究同一个课题,又分别承担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互相帮助的合作,而不是个人名次的竞争。新的学习组织结构形成了学习过程中新的人际关系,由课堂教学中纸笔测试的名次竞争转化为共同解决课题、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

(项目组学生汇报)

正是这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结构,使孩子在学习中体验了合作,较好解决了大多数独生子女不善于合作,不会合作的问题。

其三,新的评价维度、新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评价博物选修课学习的结果评价不是采用试卷纸笔测试的方法,而是以项目小组共同完成课题后提交报告,在全体大会上进行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

博物选修课的学习、研究以及成果展示是多维度的:课前有必要的论证,学习和研究过程要有必要的记录,结论要结合记录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被认可。这些都是对博物选修课学习进行评价的必要内容。因此,这样的学习同时产生了新的评价。

(项目组学生汇报)

由于重视博物选修课的学习过程,评价就不仅仅看课题的最终结果,而是对过程诸因素进行评价。由于在博物选修课的学习中每个人分别承担不同的内容,因此,对博物选修课成果的汇报,不是对其中某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对群体的整体评价;博物选修课不再是纸笔测试那种个人名次的评价,而是对群体协作精神和合作成果的整体评价。在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都得到应有的肯定,每个人都是成功者。

在这种新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大家全面的评价,既看到了自己的发展与成果,也明确了进一步发展、努力的方向。

2. 博物选修课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既以大自然为课堂,也以大自然为课题。

除去前面谈到博物选修课学习中的几点全新特点,另一突出特点就是既以大自然为课堂,也以大自然为课题。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生活、体验在其中;在体验、感悟过程中发现和确立课题,研究在其中;由于以大自然为课题,学生在生活、感悟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了人与生命的关系,为他们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成果集结成册,命名为“自然之翼”。

每一学年结束时,我们都会将本年度学生的考察报告,以及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总结和夏令营活动等内容汇编成册。学年考察文集的名字叫做“自然之翼”。这个文集是对课程教学过程和阶段性成果的记录,是体现师生参与课程的实践、思考与收获的文集。其中的图文均为师生原创作品。

此文集不是科研论文的汇集,不盲目追求科研层次的成果和表达方式,但要求报告或文章具备必要的求实素养和人文品味。每学年一册的《自然之翼》记录了孩子们艰苦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取得的成果,成为学生完成课程的骄傲的标志,成为学生争相珍藏的宝物。

4.课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博物选修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除去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记录与思考,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与技术,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去自然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博物选修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研习方向的权力,为学生创设多渠道、多方式自主掌握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专业小组,一起观察自然,学习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自我管理和野外生存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接触、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自然,对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入的理解。他们初步建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具体活动中不断体现出来。

(项目组学生户外聚餐)

通过博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确实向“回归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靠近,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发展。这也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所期待的结果。

以上节选自《中国博物学评论第一期》“博物在行动”专题之“博物选修课与学校的自然教育”。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