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论论语中的礼仪文化的体现(论语礼仪篇的读后感)

导语:中国乃礼仪之邦——学《论语》心得

礼,儒家价值的一个核心范畴。

《礼记·中庸》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当时的礼仪是非常繁复的,礼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大无小,细至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相应的礼节来规范。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重礼,将礼视作修身与治国的基础,一生致力于“摄礼归仁”。

岁月悠悠,“礼”并未消失,而是源远流长,化为各种礼仪、礼俗、共识乃至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等,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杜教授的课程,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礼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关心、善待他人。《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敬后面依然是爱,仁内礼外,仁质礼表,二者一体两面,须臾不可分也。

若礼不彰显仁,失去“仁”这个内核,徒有外在的形式,则是伪礼,没有无仁德之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此之谓也。是故孔子在鲁国观禘礼,“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二、礼的作用和目的是“和” ,礼是调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是社会各利益主体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要维持这一状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力行,用心维护。《

礼记》:“是以君子恭敬撙节以明礼。”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也。”作为家庭、社会的一员,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有千差万别的情况,无论什么情况,只要有关心,有尊重,有诚意,有谦让,依“礼”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人感到舒适、喜悦,则世界会呈现出无比和谐美好的一面。

三、无处不是礼,夫子为我们做出了彬彬有礼之君子之典范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一部《论语》,尤其《乡党》篇,夫子无论入太庙、上朝、出使他国,还是在乡党、居家乃至与各色人等交往,于礼的规则、流程一丝不苟,克制、內敛、谨慎、敏锐、以他人为重。

他就是周礼乃至华夏礼仪活生生的承载者、示范者、损益创新者,“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在夫子;天未丧斯文,在夫子。但是他又一点儿也不生硬、不刻板,而是以一颗万古不易之仁心,将条理节文活化为“温良恭俭让”,是彬彬有礼之君子的典范,令我们心向往而欲从之。

孔子为人之言行建立了规矩,为人类社会之和谐提供了指导原则。幸而有了夫子,我们才有资格说礼仪之邦!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秀娥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