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羞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怎么办呢(孩子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是什么原因)
导语:孩子害羞,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怎么办
经常碰到一些情况,几个宝妈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聊到自家孩子特别是家有小学生的,聊学习,上哪些兴趣班,大到在学校的表现,辅导作业,小到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等等,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朋友A说:“我家这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呢,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害羞,支支吾吾的,真是愁死人了,唉!”非常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
害羞是一种情绪,害羞的背后是孩子的成长需求。
成长需求1:“请了解我”。孩子天生的性格属于害羞型,大多数孩子属于某种气质为主,同时兼具其它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虽然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和后天教育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
成长需求2:“请认可我”。害羞情绪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可能会加重。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孩子进入小学阶段,这阶段的孩子,社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孩子由原来以家庭为中心,转移到学校,社团活动等方面。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孩子开始在意社会重要他人,比如:老师,同学,同伴的认可。
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为学习成绩、为得到大家的欢迎、为吸引老师的注意、为比赛取得好成绩等。如果得到认可,他就会形成勤奋感,认为勤奋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就会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产生信任感。如果得不到认可,他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是没有用的,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变得自卑。
随着自尊心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在意“面子”,在意外界的评价与他人的看法,所以他们会表现出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因为害怕回答问题出错,被同学取笑,担心被同学议论说:“喜欢出风头”。 “讨好”老师!
成长需求3:“请等待我”。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焦虑和关注会加剧孩子的害羞。或者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陪伴孩子面对“害羞”的做法如下:
第一,父母要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告诉孩子,害羞是正常的,害羞的背后是你很想做好的那颗珍贵的内心。害羞就像朋友一样,我们要学会和它好好相处,让孩子接纳和放松面对害羞的情绪。孩子才不容易受困于这个情绪,和孩子一起了解他的羞怯、慢热的秉性的优点。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时,TA也会从内心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第二,给孩子“搭梯子”,给他提供练习的环境,比如,在家里当“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老师,给家里人“上课”。
这点我们家老大在幼儿园小班时,经常给我和他爸爸上英语课,每天晚上,他当英语老师,我拿着凳子,坐在上面当小朋友;或者我和他爸爸当小朋友,他当英语老师,他说一遍,我们跟着读一遍,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他的自主感和能力感。
第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害羞,帮助孩子尝试一些新的社交活动。同时陪伴孩子慢慢地做到一边害羞,一边尝试表达。
比如,当带着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通常会看见三三两两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孩子,如果孩子想加入他们又有些害羞的样子,就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看见你有些想和那些小朋友一起玩是吗?
如果你想的话,妈妈可以和你一起过去问问,能不能加入他们。如果你还没准备好,也没关系,你可以先观察、观察,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再过去问问他们。(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握住孩子的手)。
第四,在社交活动中,帮助孩子找同类,比如,和他说,其实,强强哥哥和你很像,在人多的时候也常常感到紧张、害羞。
不过,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适应那个环境,自在地进行社交和表达自己,这样孩子会感到,不是只有自己才是这样的,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接纳。
第五,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
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孩子。可以和孩子商量,在课堂上,如果你知道答案,很想回答问题,就把手举得高一些;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或者不想回答问题,就不举手,反正在课堂上,你可以选择回答问题,也可以选择不回答问题,这都是可以的。
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和他是一伙的,这样他上课就不再有压力,不再因为害怕回答问题而坐立不安,更不用担心,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而感到害羞。
同时,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性格特点,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给予孩子肯定。
比如,林老师,我们家孩子上课有时候也想回答问题,但就是语言表达比较慢,而且还担心出错,不过他在家里给我们讲得很好,因此,希望您能帮助他慢慢变得自信些。
以后您看到他把手举得较高的时候,很有把握的时候,就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如果他支支吾吾地回答,是他在克服害怕心里,可能最后是说完了,答对了,也可能没有答对,但都希望您能够对给他一些肯定和鼓励。
等孩子回到家里,可以和孩子说:“老师说,你今天回答问题,声音比以前高一些了,也比较流利了,说你真勇敢,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呢!
6-12岁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支持孩子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打击、否定,让孩子感到自卑。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父母要看见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孩子倾听和鼓励。
埃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