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老子道德经》的四个基本哲学问题是什么(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导语:《老子道德经》的四个基本哲学问题

有人说老子道学是唯物主义,也有人认为老子道学是唯心主义。无论是如何评定老子道学的哲学属性,都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了解老子的思想学说,二是界定清楚哲学概念。我们以此为标准,在统一的学术语境之下来评价老子道学的基本哲学属性。主要讨论老子道学是否满足哲学的定义?老子如何诠释心(意识)物(物质)关系?

一、老子道学是否属于哲学?

马哲对哲学的定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未必有哲学。普通人和哲学家的区别在于是否完成了系统的理论构建,系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

老子的世界观简单描述为“道生万物”,但本质上“万物”不是由“道”生成的,为了描述万物起源和“道”之间的生成关系,老子原文说的是“可以为天下母”,这个“可以”说得很勉强,又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在“道”的作用下是自然地互相生成的,互相转化的。

老子的方法论就是他说的“无为”,可以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又可以用于治国理政方面,“无为”的本质还是要有所作为的,老子说“善始善成”,又说“功成身退”,做事的目的是要“成”的,“无为”只是否认一种“不能成”的做法,提倡“能成”的做法,人还是要做事的,但是不能盲目的“妄作”,要“知常”,在道学理论的指导下达成“无为而无不治”的政治目的。

《道德经》中包含了对世界本质、来源、规律的探讨,并以此生成系统的理论,用来指导人的生产活动。具体可运用于个人是生活实践,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在不依靠后人完备其学说思想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满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两个基本条件,故此可以认为老子道学是哲学。

二、老子道学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既然老子道学是哲学,那么就面料者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所有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一定属于唯心主义。那么老子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还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野在于对两大基本元素认识上的分歧,世界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对于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是坚持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换言之世界是客观的、也是实在的,客观不会因为主观意识而改变,实在表明了世界是可以被人们所认知的。唯心论的分歧比较多,在同时认为世界是精神的前提下,对谁的精神又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是“我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是“神的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惟恍惟惚”的,是不能被人类直接认知的,所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人们可以通过“道”的表象来认识到背后存在的本质。也可以认为“道”是思想认知的结论,那么“道”是属于精神产物。老子认识到世间万物有有一共同的本源,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万物的运动发展都离不开“道”的作用。

马哲认为:凡是不认可“物质”是世界第一性的思想观点,都是唯心主义。阴阳二气生成论、太一生水论、五行论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生成的,但是着都不是老子《道德经》中所阐释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世界的第一性是“道”,道不属于“客观实在”,是不能被科学实验证实的存在,是类似于上帝的一种存在,故此老子的道学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道”具有客观性,道的规律是可以被发现和认知的,同时又具有主观性,道的存在是不能通过眼耳口鼻身直接认知的,甚至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他的存在,也不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发现他,唯有通过人的思维活动,认知革命来理解“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故此“道”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但是归根结底是精神的。世界第一性是“道”,那么第一性便不能纯粹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说的“物质”是完全没有主管性的,是纯粹客观的。唯物主义一定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则不然。

三、老子道学是一元论?二元论?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质,唯物主义认为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唯心主义则有很大的分歧,同样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条件下,是谁的精神决定这世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心外无物”、“不诚无物”等观点都是“我的心,我的精神”,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神的产物,是上帝创造的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唯心,即有一个精神,但不是我的精神。

二元论认为世界同时是精神和物质的产物,没有精神物质便不存在了,没有物质精神便无所依存了。于是世界一定又两个本源,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道”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也是说“道”即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道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没有“道生一”的话,天将裂、地将废、神将歇、谷将竭、万物将灭。虽然“道”是具有主客观二重性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既离不开物质,又离不开精神,这种依存关系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老子道学应该属于“二元论”。

四、老子道学是可知论?不可知论?

这个问题是是“心、物关系”的继续,一元论在讨论谁是谁的前提的同时,也在讨论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前提,物质决定这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前提,意识决定着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映射。那么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具有同一性的,即客观存在是可以被主观认知的,主观认知是可以符合客观事实的,所谓的真理就是客观事实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这是可知论。老子并不否认“世界可以被认知”这一观点,他提出“可以知天下”、“能知古始”、“知常”、“知人”、“自知”、“知其母、知其子”等认知领域的问题,并以三个“何以知”的反问中阐述了自己的认识方法。

“道”是主客观二重性的一种特殊存在,它既有主观层次的内容,包含精神的部分,又有客观层次的内容,包含物质的部分,如上所有“可以知”的内容,都是属于客观存在的部分。老子同时表达了自己不知道的内容:“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作为主观精神上的一种认知结果,肯定了道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他起个名字叫“大”,表字为“道”,不知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反正是很久之前就存在了。这种观点并不影响老子的可知论,精神和物质同一于“道”,“道”是可以被认知的。

还有一种不可认知的描述是“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里说的“极”是唯物主义观点中的“一定条件”,祸福是矛盾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谁能具知道体达到什么条件下就会量变引起质变?老子给出的方案就是,命名知道会转换,就不要试验了,要防微杜渐,要“为大於其细,让自己朝着“祸”的方发展。这准确的来说是一种方法论,用于个人趋利避害,用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不影响“道”是可以被认知的这个结论。

早期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万事万物之后藏着一个不可被认知的“物自体”,人类无法感受到他,也没办法观测他,人类不可能认识世界或者是不可能完全的认识世界。黑格尔进一步认为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有点类似测不准原理的观点,只要进行观测,必然会产生干涉,只要被干涉,观测结果就不是它的本来面貌了。“道”似乎并不存在这种特性,不会因为观察者的行为而发生改变,这一点上是客观的,但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包含了主观上的理解,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经过主观加工过的语言描述,不能等同于客观的现实。

评定老子是否属于可知论,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坚持可知论,但是按照其哲学定义,老子道学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彻底的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上都是坚持不可知论的,或者认为总有存在而不能被认知的事物。唯物主义对可知论的观点是由哲学属性决定的,物质的属性是客观实在的,意识的属性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及时还有尚未认知的现象,但是理论上是可以完全被认知的。老子的认知观,并不违背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故此暂时认为老子持可认识论。客观世界在理论上是可以被认知的。

郭店楚简《老子》中的道论

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德论

本文内容由小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