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多少烦恼多少愁多少无奈在心头(多少烦恼多少忧愁歌名)

导语:多少烦心事,皆因“应该”二字而起,只是我们浑然不觉

文 | 柳雪敏(思想碎碎念)

立冬,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在下班回家路上,听不止一个人这样说道:

“今天天气不错,适合出去玩!”

“今天太阳真好,下午带孩子去爬山!”

“今天这天,适合在家美美地睡一下午!”

“难得见太阳,回去把家里的床单被罩都洗洗晒晒!”

总之,在“天气好”这个公认的事实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适合干的事。

如果把“天气好,适合干什么”作为一道多项选择题,估计底下会有数不清的选项,每个人的选项组合都不尽相同,且无法定义谁对谁错。

但,至少会有几种是重复频率最高的,那就是大家公认的天气好的日子里适合干的事。

就我今天收到的信息数据,出去玩、睡大觉、洗晒衣物这三种是呼声最高的。

这三件事,正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想“出去玩”的人,热爱自然和自由,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一遇好天气,瞬间就被点燃,想出去撒欢,放飞自我。

想“在家睡大觉”的人,多散漫慵懒,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不爱运动,爱宅家,做事得过且过,容易随遇而安。

想“洗晒衣物”的人,踏实务实,是个过日子的好手,总能利用气候环境做些宜室宜家的事,多半比较稳重靠谱。

当然,这只是大体推测,也不尽然。毕竟,人的性格太复杂,生活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

但至少能说明一点,在同样的事实基础上,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没有统一的称之为“合适”的正确答案的。

既没有正确,也就无所谓错误,我们便不能因为自己和他人的选择不一样,去否定他人。

比如,我就听到有人说:“这么好的天气,竟然在家睡大觉,现在的年轻人啊,太懒了,不思进取,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还有人说:“难得遇上好天气,也不说出去转转,呆家里有啥意思,还洗衣服,真是傻到家了,不会享受生活!”

照这思路,凡与自己不一样的,都该判为错误。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应该思维”。

这是一种防御型思维,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比如,一个人起晚了,上班迟到,路上遇到有红灯,他就焦躁不已,不停抱怨红灯太长,前面的车太慢,路上摩托车和行人肆意穿行,不按交规行走等等。

比如,母亲抱怨孩子总是乱扔东西,一见东西不在原位,就冲孩子大呼小叫,厉声呵斥。

这就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也就是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天然觉得世界和他人应该按照某种既定规则或自己的想法来运转。

对方正好这样做了,他们就觉得皆大欢喜,哪儿哪儿都好。反之,就怒不可遏,气不打一处来。

之所以这样,其实是罔顾事实,靠想当然行事。

不想任何办法,就想让孩子不乱扔东西;不是特殊车辆,还想让自己出行时一路绿灯。这是无视事实,当然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愿望。

愿望谁都有,这没错,但应该思维比这更糟。

这两者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是愿望的话,我们本身就知道它有两种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如果真的未能实现,我们会失望,沮丧,但最终会慢慢接受事实。

应该思维就不一样,它只认一种可能,就是它所以为的“应该”,排斥“不应该”。

所以,如果事实跟自己预期不一样,人就会跟事实较劲,赌气,不承认事实,想改变事实,改变不了就怒不可遏,誓不罢休。

这就是应该思维最固执可怕的一面。

与之有别的第二种,对自我的应该思维,亦是如此。

就是心里边总有一个“我应该怎样”的想法在,当现实的自我和应该的自我有差距时,人就茫然无措,觉得自己有问题,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比如,一个人连续三年都是业绩第一,那么第四年第五年,之后的每一年,他都觉得自己应该位居第一。

如果不是,就无法接受事实,开始否定自己,怀疑人生,甚至恶意贬损对方,认为赢者不配赢,第一应该是自己的。

所以说,几乎所有的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在这种心态里,有一种自我强迫的存在,容易让人丧失自我。

生活中,我们常常活在很多自己设定的“应该”里,这些应该随时暗示我们该做什么,变成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

如果说,这些应该只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需求,还稍好一些。至少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只是不该把别人的主也做了。

最悲惨的是,这些应该皆源于世界和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而自己还浑身不觉,一味地“削足适履”,以迎合取悦,这才是更大的可悲。

总之,应该思维就是对自我和他人的暴政。

就像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这么好的天气里,除了靠天吃饭的行当,其他的做什么,不做什么,原就没有什么该与不该。

如何做,全凭个人自己意愿。

不强迫自己,不凌驾他人,不参与,不评价,各自随心随性,最好。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出来对你“指手画脚”,建议你这样,反对你那样,也不必介意,因为我们也没有资格说人家“不该那样”。

否则,你自己本身就深陷“应该思维”的泥渊,需要先走出来的,是你。

— END —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