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归因方式不能影响学生(归因方式不能影响学生的前进方向和成就动机)

导语:那些学校不教但是很重要的知识——归因偏差

贝利:“长脖鹿,我这两天去问海瑞斯老师问题的时候,感觉他那么没有人情味、态度也很冷酷。我感觉他变了一个人。”

长脖鹿:“啊,不会吧,我感觉海瑞斯老师挺儒雅随和的啊。”

贝利:“不知道啊,感觉就是变了一个人。”

海瑞斯老师:“咳咳,你们在说些什么啊?”

长脖鹿:“老师,我们感觉你最近好像变了个人。“

海瑞斯老师:“最近这不是校领导安排我去完成招生工作啊,每天接待这些陌生而且还满腹牢骚的学生。”

贝利:“怪不得呢,在那样的情境下我也变得很冷酷。”

海瑞斯老师:“原来,你们在讨论我最近的状态啊。这让我想起来的归因偏差。”

长脖鹿:“老师,什么是归因偏差啊?”

海瑞斯老师:“今天要讲的归因偏差有四种,先说第一个吧。

基本归因错误:一般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他们所处的情境。长脖鹿你可举一些例子吗?”

长脖鹿:“老师,您这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吗?如果陌生的同学接触到您这样冷酷的态度,肯定认为您是一个冷酷严肃的人。而不是归因于您在楼下招生时候的情境。”

海瑞斯老师:“不错,这个案例用的很生动形象。”

贝利:“那老师第二个是什么呢?”

海瑞斯老师:“第二个就是当事人和旁观者效应。”

长脖鹿:“老师,这个我知道,就是换位思考呗。自己分析自己时候一个样,自己分析别人时候又一个样。”

海瑞斯老师:“不错嘛,长脖鹿,反应的很快。当事人和旁观者效应就是,我们观察别人的时候,更倾向于归于内因也就是性格特征,比如你说的海瑞斯老师的冷酷。但是真要是你去在那样的情境下的时候,你就容易归因于情境。这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效应。”

贝利:“奥,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是当事人的时候,容易把原因归于情境,我们看别人的时候容易把原因归于人物本身。”

海瑞斯老师:“对了,是这么回事。那么第三个就是虚假一致。”

贝利:“老师,虚假一致是我们更倾向撒谎吗?”

海瑞斯老师:“我们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把自己的行为看做是典型的。”

长脖鹿:“我知道了,贝利这小子有时候就是这样,总觉得这题出的太简单了,这不有手就行了吗?大家应该都会吧?但实际不是这么一回事。”

海瑞斯老师:“你这个例子举得很形象啊。给你点赞。”

贝利:“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这样的。”

海瑞斯老师:“老师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的想法会受到你同学圈的影响,也可能因为你对自己的水平比较自信。这个我今天先不讨论了。”

长脖鹿:“让老师继续往下说,我正听着热闹着呢。”

海瑞斯老师:“最后一个是自利归因偏差。”

长脖鹿:“我知道我知道,人们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归因。是吗,老师?”

海瑞斯老师:“是啊,想一下,你们当时代表学校足球队踢赢了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但是,失败了的时候就会怪天气不好,对方靠运气赢得我们。为什么呢?”

贝利:“老师,您之前讲过相关不是因果了,我们不会那么想了。”

海瑞斯老师:“这种只接受成功的荣耀,拒绝失败的责任倾向,就是自利归因偏差。”

长脖鹿:“明白了,人本能上就是趋利避害。总想着逃避责任,要是我肯定勇于承担。不仅经得起成功的荣耀,还经得起失败的责任。”

贝利:“好样的,长脖鹿,我也一样。”

海瑞斯老师:“好好,你们两个都棒棒哒。我们总结一下,归因偏差有这么四种:1.基本归因误差,2.当事人和旁观者效应,3.虚假一致,4.自利归因偏差。”

长脖鹿:“好的,谢谢老师,我对归因的理解又有所加深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整理编辑!